食茱萸
0 赞数:0 #蔬菜#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食茱萸是芸香科花椒属的落叶乔木,其形味似茱萸,惟可食用,故名食茱萸也。食茱萸根皮及树皮均可作为草药,味辛、苦,性平,嫩芽、叶可凉拌或炒食,果实可做调味料,种子也可榨油食用,树形叶片奇特,可做观赏植物。食茱萸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福建、江西及台湾等地,常见于山坡疏林内或旷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较为湿润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
  • 中文学名: 食茱萸
  • 拉丁学名: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 别称: 红刺楤、红刺葱、大叶刺葱、仁刺葱、刺江某、江某、越椒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无患子目
  • 科: 芸香科
  • 属: 花椒属
  • 种: 食茱萸
  • 所在地(地图): 台湾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食茱萸生长与分布

食茱萸产于中国浙江、贵州、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喜湿润,光照,生长在海拔500-1500米的灌木丛或山地疏林中,常见于向阳坡地。常见于山坡疏林内或旷地上,以及山麓溪流附近较为湿润的地方,喜肥厚的土壤。

食茱萸食茱萸形态及特征

1、枝干形态

植株高达15米,胸径30厘米,花枝具直刺。小枝近顶部常疏生短刺。

2、叶片形态

叶片为羽状复叶互生,长3080厘米,呈长披针形或近卵形,长612厘米,边缘有锯齿,小叶密布透明油腺,有芳香味,幼叶常呈红色,故名“红刺楤”。

3、花朵形态

花朵呈淡黄白色,食茱萸春季开花,圆锥花序,花小,黄白色。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开花时常吸引许多蝴蝶、蜂类、甲虫等昆虫来前来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树”的奇特景观。花期8-9月。

4、果实形态

果梗常,果瓣呈淡红褐色,油腺点多。果实于秋季成熟,为蓇葖果,球形,直径0.5-0.6厘米。果期10-12月。

食茱萸繁殖方式

食茱萸繁殖方式一般为种子繁殖。

食茱萸主要价值

1、食用价值

食茱萸是能发出香辛气味的重要调味品。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也可榨油食用。

以四川食物为例,历史上有以下用法:或者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作牛羊猪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实作羹臛的调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

2、观赏价值

食茱萸因其叶大、木刺粗,形态奇特,还可供庭园绿化和观赏。

食茱萸植物学史

《礼记》中称食茱萸为“藙”,训诂书《广雅》又称为“樾椒”,《本草拾遗》称它为“欓子”。四川先民称它为“艾子”。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蒟蒻茱萸……众献而储。”

《本草纲目》中记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进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让位于辣椒了。

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齐民要术》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188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