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226号 上传提供 0
导语 / INTRODUCTION
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戏剧得以传承,有很多戏曲剧种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戏剧名单,包括京剧、粤剧、豫剧、川剧、皮影戏、梨园戏、秦腔、河北梆子、汉剧、评剧、越剧等。
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序号 名称 所在地区 遗产项目编号
豫剧 河南省等 Ⅳ-23
皮影戏 北京市等 世界非遗,Ⅳ-91(国家级)
莆仙戏 福建省 Ⅳ-3
京剧 北京市等 世界非遗,Ⅳ-28(国家级)
潮剧 广东省等 Ⅳ-4
黄梅戏 安徽省等 Ⅳ-60
昆曲 江苏省等 世界非遗,Ⅳ-1(国家级)
花鼓戏 湖南省等 Ⅳ-112
高甲戏 福建省 Ⅳ-48
评剧 黑龙江等 Ⅳ-51
粤剧 广东省等 世界非遗,Ⅳ-36(国家级)
彩调 广西 Ⅳ-76
吕剧 山东省 Ⅳ-116
沪剧 上海市 Ⅳ-54
甬剧 浙江省 Ⅳ-107
傩戏 河北省等 Ⅳ-89
赣剧 江西省 Ⅳ-144
瓯剧 浙江省 Ⅳ-106
汉剧 湖北省 Ⅳ-30
目连戏 浙江省等 Ⅳ-87
川剧 四川省等 Ⅳ-12
雷剧 广东省 Ⅳ-150
秦腔 陕西省等 Ⅳ-16
弋阳腔 江西省 Ⅳ-5
秧歌戏 山西省等 Ⅳ-70
荆州花鼓戏 湖北省 Ⅳ-59
越调 河南省等 Ⅳ-27
晋剧 山西省等 Ⅳ-18
淮剧 上海市等 Ⅳ-102
青阳腔 浙江省等 Ⅳ-6
山东梆子 山东省 Ⅳ-118
童子戏 江苏省 Ⅳ-105
彝族撮泰吉 贵州省 Ⅳ-85
闽西汉剧 福建省 Ⅳ-33
湘剧 湖南省 Ⅳ-13,Ⅳ-127
花灯戏 云南省等 Ⅳ-78
大平调 山东省等 Ⅳ-26
木偶戏 广东省等 Ⅳ-92
曲剧 河南省 Ⅳ-68
桂剧 广西 Ⅳ-37
梨园戏 福建省 Ⅳ-2
一勾勾 山东省 Ⅳ-79
闽剧 福建省 Ⅳ-45
广昌孟戏 江西省 Ⅳ-14
藏戏 甘肃省等 世界非遗,Ⅳ-80(国家级)
滑稽戏 上海市等 Ⅳ-156
柳腔 山东省 Ⅳ-117
石家庄丝弦 河北省 Ⅳ-40
乱弹 浙江省等 Ⅳ-39
越剧 浙江省等 Ⅳ-53
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介绍(部分)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名录第一批。 【展开全部】 【 详细>>】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用牛皮、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莆仙戏,因形成于兴化地区(今莆田、仙游),用兴化方言演唱,故俗称“兴化戏”。 1952年经福建省文化局批准更名莆仙戏。它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详细>>】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它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展开全部】 【 详细>>】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展开全部】 【 详细>>】
花鼓戏,中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 、安徽、 江西 、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剧目,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的喜爱。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最初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一带。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评剧原名蹦蹦戏、落子戏,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正式使用评剧的名称。它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及东北等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1910年前后,以成兆才为首的蹦蹦戏艺人以河北省东部滦州一带的对口“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东北二人转的音乐和剧目,后来又吸收京剧、皮影、大鼓等的音乐和表演艺术,并在演...出中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形成评剧的基本样式,这一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后来又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展开全部】 【 详细>>】
更多相关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