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弹出现于清代花部戏曲声腔兴起时期,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新兴的传统地方声腔剧种。乱弹一词的用法向无严格规范,须据具体情况加以分辨,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涵义。但无论泛指或专称都含有与昆曲相区别的意思。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1、乱弹(威县乱弹),编号:Ⅳ-39

(1)批次/类型:2008年(第二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威县

(3)保护单位:威县文化馆(威县美术馆)

2、乱弹(南岩乱弹),编号:Ⅳ-39

(1)批次/类型:2014年(第四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高邑县

(3)保护单位:高邑县万城乡南岩乱弹剧团

3、乱弹(浙江省),编号:Ⅳ-39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

(3)保护单位:浙江台州乱弹剧团

4、乱弹(浙江省),编号:Ⅳ-39

(1)批次/类型:2006年(第一批),新增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浦江县

(3)保护单位:浦江县文化馆

5、乱弹(诸暨西路乱弹),编号:Ⅳ-39

(1)批次/类型:2011年(第三批),扩展项目

(2)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诸暨市

(3)保护单位:诸暨市文化馆

名称释义

①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声腔,诸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啰啰腔、二簧调等,统谓之“乱弹”。此说见于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实因它们与具有严格规范的昆曲的区别而得名。

②对个别戏曲声腔的称谓,如梆子腔、皮簧腔,皆曾自称乱弹。相沿至今,川剧仍称所唱梆子腔剧目为“弹戏”,湘剧仍称所唱皮簧腔为“弹腔”,实系“乱弹戏”和“乱弹腔”的简称。浙江习称戏曲腔调“二凡”、“三五七”为乱弹,并将其在各地衍变的地方戏曲叫做“绍兴乱弹”、“黄岩乱弹”、“温州乱弹”、“浦江乱弹”等,构成一个乱弹声腔系统,简称乱弹腔系。山东莱芜梆子称“吹腔”为乱弹。

③剧种的称谓。冀南、鲁西北相邻地区流行一种戏曲腔调,与梆子腔、皮簧腔及浙江省之乱弹均不同,当地俗称“乱弹”,并定名为乱弹剧种。

总之,乱弹一词的用法向无严格规范,须据具体情况加以分辨,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涵义。但无论泛指或专称都含有与昆曲相区别的意思。

剧种简史

戏曲名词,“泛指清代康熙末年到道光末年的一百多年间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含义很多,大抵可分四类:

1、作为戏曲声腔名称,基本上与梆子腔同,亦兼指梆子腔系统的主要剧种秦腔;

2、当“昆、乱”或“昆、高、乱”并称时,乱弹系作为昆腔或昆腔、高腔以外各剧种统称;

3、有人把京剧称为“乱弹”,如过去以“文武昆乱不挡”形容演员能兼演昆剧和京剧;

4、某些剧种因兼唱多种不同声腔源流的腔调,剧目、也以乱弹为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等。

起源

一是自明至清初,陕西地方戏梆子腔(秦腔)因用弹拨乐器伴奏而被称为乱弹。清初刘献廷(1648-1695)《广阳杂记》卷3载:“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此为目前所知最早有关乱弹腔之记载与描述。后亦以此称梆子腔系统之戏曲。《桃花扇》作者孔尚仁(1648-1718)作有《乱弹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翠华系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毛装饰之旗,此处喻指皇帝。是说“乱弹”曾为皇帝演出过,若非亲眼目睹,真难相信竟有如此精彩。演员葵娃之台步,走得无人敢比,吸引得艺徒们就像到邯郸学步一样地向其学习。

二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各剧种之统称。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弱录下》载:“两准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诸暨西路乱弹”应属“乱弹”在传播过程中受诸暨当地语言、曲调等影响而发展衍变成的“高腔类”声腔系统。

三是指京剧。瞿秋白《乱弹代序》云:“在同光(同治、光绪)之世,我们就渐渐、渐渐的听着那昆曲的笙笛声离得远了……而‘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此处所谓“乱弹”即指“京剧”也。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云:“从前享大名的角儿,差不离都有文武兼全、昆乱不挡的本领”(第2集5章),文中亦以“昆”“乱”对举。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

主要流派

明代至清初,陕西的秦腔因用弹拨乐伴奏,而被称为“乱弹”(这里的“乱”,不是杂乱,乃指弹拨的技法和频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仁,于康熙四十六年秋在山西平阳观看了当地的戏曲,写有一首《乱弹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诗意是:这里的蒲州梆子曾为皇帝演出过,要不是今天亲到剧场一观,真难相信如此精彩。葵娃这个伶人的台步,走得无人敢比,吸引得艺徒们就像到邯郸学步一样向她学习。)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对昆腔以外的其他剧种统称“乱弹”。京剧兴起之初,有人也称其为“乱弹”,瞿秋白在一篇文章中就曾说过,“不登大雅之堂的‘乱弹’——皮黄,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直到今天,人们在褒扬某些演员能文能武、什么剧种也能唱时,依然称之为“文武昆乱不挡”。这里的“乱”即指昆腔以外的剧种。

河北乱弹

威县一带。明末清初,随着南北通商贸易的繁荣,此曲系统的西调、西秦腔,伴之“秦优”的戏曲活动,传到枞阳、安庆等地,南北艺人合班,相互融合,产生了“梆子乱弹腔”。乾隆年间,“梆子乱弹腔”在威县和山东临清一带广为传播,成为河北乱弹。早年,河北乱弹与昆曲、高腔、丝弦并称为河北的“昆、高、丝、乱”四大剧种。道光至同治年间,乱弹在民间发展并衍变分流,分为东、西两路。东路流行在山东西北部的临清、夏津、聊城一带;西路流行在河北南部的临西、威县、清河、馆陶等地。后来,西路乱弹艺人到真定(今正定)一带传艺,又把乱弹传至藁城、元氏、赞皇。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河北乱弹的发展时期,班社众多,名伶辈出。1918年和1928年,河北乱弹曾两次赴天津演出。建国后,威县、藁城、隆尧、临清四县先后建主了专业性的乱弹剧团,农村业余剧团也相继出现。乱弹戏剧目计有300多个。威县乱弹戏著名艺人史桂枝,能戏很多,文武老生戏、花脸戏都很有名,如杨家将戏的杨继业,铜锤花脸包拯。l954年威县乱弹剧团还请回老艺人,排演了《临潼山》,参加河北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66年5月,在天津举办河北省中小型现代戏汇报演出,威县乱弹剧团演出的《姑嫂打靶》颇受称道。令人惋惜的是,河北省仅有一个乱弹剧团(威县乱弹剧团),也因故于1983年改唱豫剧。

浦江乱弹

浦江乱弹起源于南宋末年,形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在中国戏剧史占有重要一席的古老优秀戏曲剧种,腔调主要有三五七、乱弹三尖、二凡、芦花调、拨子等,各分若干板腔。伴奏乐器以笛子、唢呐等吹奏乐器为主,弦乐只起辅助作用,曲调既华丽、流畅、舒展,也具有激昂、高亢、悲壮、沉郁等感情特点,表演则粗犷有力,具有农民艺术的特色。

建国后,浦江因隶属金华地区,浦江乱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婺剧的主要腔调。婺剧的六大声腔之一的“乱弹”,其实就是浦江乱弹,而流行在婺、衢、处、温、台(台州乱弹)等地区各县市的婺剧乱弹,都无一例外地深受浦江乱弹的影响。

北方讲唱艺术在南方流行后,由于南方的地理环境、风俗民情以及人们性情、喜好等各方面的不同,南方人不可能照搬全抄,而是在吸收北诸宫调的基础上,根据南方的特点和本地民众的口味,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更适合南方人口味的南诸宫调。浦江坐唱班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大量当地民间乐曲作为基调,使得诸宫调和踏歌产生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浦江乱弹。

而在这之前,温州的南戏在北宋宣和年间已经出现。不过,那时产生的南戏,是用里巷歌谣演唱的,仅仅出现在社火等祭神活动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南戏。只有到了南宋光宗朝(1190~1194),才出现了象《赵贞女》、《王魁》这样成熟形态的剧目,成为真正意义上戏剧。浦江作为浦江乱弹的发源地,影响遍及婺、严、衢、处、温、台各州和江西等地。讲唱艺人为了谋生,四出流浪,足迹所至,对南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正在成长中的南戏大量地吸收了南诸宫调——浦江乱弹,而逐渐摒弃了“里巷歌谣”,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整饬、融合后脱颖而出了。

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菜篮曲又名踏歌,曲调自由,歌词不一,顺口溜唱,一歌一和,各适其适,亦称“天下和”,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和祭神等活动,宋代已盛行于浦江民间,成为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如今在浦江农村,农民们挑担行路、上山下山时随口哼哼出来的浦江乱弹,依稀还有当年踏歌的痕迹。

生活在宋代的浦江籍诗人吴渭所赋的《田园杂兴》一诗中对乡间唱踏歌已有明确记载。他写道:“土膏初动雨初收,草径芳亭趣最幽。坐睡略醒朝市梦,踏歌时有里闾游。 ” 而钱遹 的《椒湖塘记》一文中也写道:”樵夫耕牧提负往来,前者歌后者和,各适其适,余每杖藜 止堤下,周览旁听以穿山林之趣,而万虑消陨。”可以断定,宋代的吴渭和钱遹所听到的,樵夫耕牧都能唱,使他们消除忧虑,胸襟为之一宽的歌声就是流行于浦江民间的踏歌。

西安乱弹

西安乱弹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

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是在古时陕、甘、宁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由于它产生于民间,所以能够生动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有着深厚的根基。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

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了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

遗产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乱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特点

秦腔分类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带板〕、〔滚板〕等六类基本板式。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垫板腔等四类。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须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脸均重唱,名曰唱乱弹。民间有“东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乱弹”之说。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乱弹,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乱弹,长达数十句之多,如《白逼宫》中汉献帝的哭音乱弹,要唱五十多句,讲究唱得潇洒自然,优美动听,民间称做“酥板乱弹”。

《下河东》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斩李广》的七十二个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脸唱腔讲究“将音”和“嗷音”,调高难唱,能者则成名家。秦腔曲牌分弦乐、唢呐、海笛、笙管、昆曲、套曲六类,主要为弦乐和唢呐曲牌。秦腔的音乐伴奏,向称四大件,以二弦为主奏,人称秦腔之“胆”。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伴奏音乐擅奏老调,音高为“三眼调”。三十年代后改用出调(即下把拉法)。

艺术特色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一般戏班,都要按行当建置以“四梁四柱”为骨干的三路角色制。头路角色包括头道须生、正旦、花脸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须生、二花脸和丑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头牌演出,其他即为配角。条件优越的戏班,常不惜重金邀请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乱不挡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称“戏包袱”,或叫“饱肚子”。秦腔表演技艺十分丰富,身段和特技应有尽有,常用的有趟马、拉架子、吐火、扑跌、扫灯花、耍火棍、枪背、顶灯、咬牙、转椅等。神话戏的表演技艺,更为奇特而多姿。如演《黄河阵》,要用五种法宝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长串焰火,金交剪能飞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脸讲究架子功,以显威武豪迈的气概,群众称其为“架架儿”。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静好经验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如您还未注册,可点击注册>>,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相关知识文章
【中国非遗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戏剧项目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为了更好地保...
中国十大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内著名传统戏剧剧种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传统戏剧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
山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表 山西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山西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山西是戏曲艺术的摇篮,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省传统...
新疆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新疆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交通中心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枢纽。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
浙江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浙江传统戏剧非遗名录
浙江省是戏剧大省,是“南戏”的诞生地,也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复兴地,不仅有越剧、婺剧等众多剧种,还有马灯戏、茶灯戏等地方风情小戏。其中上榜国...
福建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福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单
福建,全国唯一名字冠福的省份。福文化,是充满幸福感的福建文化。千百年来,福建人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在祖国东南这片神奇的土...
河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河北传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燕赵遗风、京畿神韵、太行风骨,充分彰显了河北...
广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表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全区聚居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极为丰富...
湖北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单 湖北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荆楚文化,以“剧”闻名,湖北现有22个地方剧种,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给荆楚文化增添了别样的风味。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
辽宁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辽宁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表
辽宁是一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的广大人民,不但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积累了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厚重、地域...
贵州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贵州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西南交通枢纽。贵州作为多民族地区,非遗资源独特而丰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上榜...
海南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海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公布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等核心内容,记录着各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是优秀传...
江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江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在戏曲发展的长河中,民间小戏占据了戏曲剧种总数的大半壁江山,产生于说唱和民间歌舞艺术两个类型的剧种不少于210个,其传承发展的研究是当今戏曲...
河南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单 河南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录
传统戏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艺术的瑰宝。河南作为全国的戏剧大省有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9个,省级非物质...
陕西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公布 陕西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陕西分陕北、陕南、关中三个地区,创造了众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陕西是中国的戏剧大省,民乐强省,据1986年全国戏剧普查,全国共有戏曲剧种...
吉林传统戏剧林国家级非遗名录 吉林省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
多民族融合聚居的吉林大地上,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文艺形式,它们出现的原因和地区各不相同。如今,它们或许不再承担着当时的职能和作用,但依然活跃在...
北京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项目有哪些 北京传统戏剧非遗名录
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非物质文化遗...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名单 内蒙古传统戏剧非遗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内蒙古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而厚重,它蕴含着草原各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
江苏传统戏剧国家级非遗名录 江苏非遗传统戏剧有哪些项目
江苏是中国古代文明、远古人类、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戏剧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
广东国家级非遗之传统戏剧名单表 广东传统戏剧非遗名录
传统戏剧是广东文化特色之一,既有家喻户晓的粤剧,也有具有特色的潮剧和陆丰皮影戏。传统戏剧是广东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人民以艺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