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遗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舞蹈项目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226号 上传提供 0
导语 / INTRODUCTION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舞蹈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舞蹈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舞蹈名单,包括秧歌 、土家族摆手舞、铜鼓舞、傣族孔雀舞、蒙古族安代舞、彝族三弦舞、龙舞、高跷等。
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单
序号 名称 所在地区 遗产项目编号
安塞腰鼓 陕西省 Ⅲ-13
苗族芦笙舞 贵州省 Ⅲ-23
井陉拉花 河北省 Ⅲ-3
狮舞 广东省等 Ⅲ-5
古蔺花灯 四川省 Ⅲ-122
花鼓灯 安徽省 Ⅲ-6
萨玛舞 新疆 Ⅲ-110
傩舞 广东省等 Ⅲ-7
朝鲜族农乐舞 辽宁省等 世界非遗,Ⅲ-24(国家级)
麒麟舞 广东省等 Ⅲ-43
鼓舞 北京市等 Ⅲ-42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 Ⅲ-30
蒙古族安代舞 内蒙古 Ⅲ-29
龙舞 重庆市等 Ⅲ-4
秧歌 陕西省等 Ⅲ-2
热巴舞 西藏等 Ⅲ-21
土家族摆手舞 湖北省等 Ⅲ-17
竹马 江苏省等 Ⅲ-44
㑇舞 四川省 Ⅲ-34
佾舞 福建省 Ⅲ-135
俄罗斯族踢踏舞 新疆 Ⅲ-144
翻山铰子 四川省 Ⅲ-55
朝鲜族长鼓舞 吉林省 Ⅲ-59
傣族孔雀舞 云南省 Ⅲ-27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 Ⅲ-12
灯舞 广东省等 Ⅲ-45
龙岩采茶灯 福建省 Ⅲ-116
哈萨克族卡拉角勒哈 新疆 Ⅲ-111
高山族拉手舞 福建省 Ⅲ-65
商羊舞 山东省 Ⅲ-49
十八蝴蝶 浙江省 Ⅲ-47
兰州太平鼓 甘肃省 Ⅲ-15
塔吉克族鹰舞 新疆 Ⅲ-4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 Ⅲ-31
多耶 广西 Ⅲ-138
赛乃姆 新疆 Ⅲ-96
蜈蚣舞 广东省 Ⅲ-54
瑶族长鼓舞 广东省等 Ⅲ-60
老古舞 海南省 Ⅲ-101
英歌 广东省 Ⅲ-8
阴阳板 山东省 Ⅲ-136
锅庄舞 西藏等 Ⅲ-20
普兰果尔孜 西藏 Ⅲ-106
跳花棚 广东省 Ⅲ-100
巴郎鼓舞 甘肃省 Ⅲ-91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 Ⅲ-32
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 西藏 Ⅲ-22
鹤舞 广东省等 Ⅲ-58
铓鼓舞 云南省 Ⅲ-127
鄂温克族萨满舞 内蒙古 Ⅲ-104
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介绍(部分)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展开全部】 【 详细>>】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芦笙舞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主要有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2006年,苗族芦笙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起源于明清,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国内外。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井陉县素有..."天下九塞,井陉其一"之说,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沟通东西的"燕晋通衢",因此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流动文化地带。井陉人民历代爱好文化艺术,各种形式的艺术因此而得以繁衍流传。 【展开全部】 【 详细>>】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展开全部】 【 详细>>】
相传源于唐宋,据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又据《古蔺县志》记载:清代中叶,古蔺花灯已盛行民间,俗称“扭扭灯”,每年正月初二至十八,村寨各路灯棚走街串巷“耍花灯,贺新年”,说唱吉祥,祝福平安。经历数代人的传承,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古蔺县也因之被称为“花灯之乡”。古蔺花灯节目的内容有“贺年祝福”、“赞勤斥懒”以...及传播公理公德等,但主要表现的内容则是山区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 2014年11月11日,古蔺花灯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全部】 【 详细>>】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涉及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五省)的一种以歌舞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以冯派、陈派、郑派、杨派等十几个流派为代表的花鼓灯,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又有“淮畔幽兰”的美誉。 【展开全部】 【 详细>>】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年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动作朴实有力。它主要流行在南疆喀什、莎车一带。2011年5月23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萨玛本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名称,古代维吾尔族曾信仰过此教。当时由于生产力的极端落后,人们在专职的司祭者——“萨玛”的组织下,用歌、鼓、舞...的形式,向自然界的多种神灵祈求狩猎和农业的丰收。 【展开全部】 【 详细>>】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农乐舞”俗称“农乐”,流传于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地的朝鲜族聚居区。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农乐舞分为十二部分。朝鲜族农乐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2006年5月20日,朝鲜族农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麒麟舞也称为“武”麒麟,是中国明代宫廷舞蹈表演,南明灭亡时流传于民间。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2011年5月,睢县、侯马、深圳、...东莞申报的“麒麟舞”被国务院以扩展项目名录形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麒麟舞”项目中。 【展开全部】 【 详细>>】
更多相关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