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遗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曲艺项目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226号 上传提供 0
导语 / INTRODUCTION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曲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曲艺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曲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曲艺名单,包括苏州评弹、山东大鼓、陕北说书、扬州清曲、凤阳花鼓、四川评书等。
国家级非遗传统曲艺名单
序号 名称 所在地/隶属 遗产项目编号
山东落子 山东省 Ⅴ-85
常德丝弦 湖南省 Ⅴ-27
锣鼓书 上海市 Ⅴ-22
苏州评弹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Ⅴ-1
陕北说书 陕西省 Ⅴ-14
数来宝 北京市东城区 Ⅴ-115
赫哲族伊玛堪 中国 世界非遗,Ⅴ-42(国家级)
莲花落 山西省 Ⅴ-97
凤阳花鼓 安徽省 Ⅴ-36
湖北评书 湖北省 Ⅴ-58
祁阳小调 湖南省 Ⅴ-107
福州评话 福建省福州市 Ⅴ-3
长沙弹词 湖南省 Ⅴ-51
河洛大鼓 河南省 Ⅴ-12
宁夏小曲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Ⅴ-126
桂林渔鼓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Ⅴ-125
四川竹琴 重庆市,四川省 Ⅴ-76
杭州评话 浙江省 Ⅴ-53
山东花鼓 山东省菏泽市 Ⅴ-122
山东琴书 山东省 Ⅴ-21
浦东说书 上海市 Ⅴ-59
粤曲 广东省 Ⅴ-108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Ⅴ-45
木鱼歌 广东省 Ⅴ-109
四川扬琴 重庆市,四川省 Ⅴ-75
山东大鼓 河北省,山东省 Ⅴ-4
陕北道情 陕西省 Ⅴ-79
绍兴莲花落 浙江省 Ⅴ-23
徐州琴书 江苏省 Ⅴ-73
湖北大鼓 湖北省 Ⅴ-61
东北大鼓 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Ⅴ-6
锦歌 福建省 Ⅴ-26
潞安大鼓 山西省长治市 Ⅴ-9
大调曲子 河南省南阳市 Ⅴ-69
布依族八音坐唱 贵州省 Ⅴ-46
山东快书 山东省 Ⅴ-39
龙舟说唱 广东省 Ⅴ-31
四川清音 重庆市,四川省 Ⅴ-77
东北二人转 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Ⅴ-35
大本曲 云南省 Ⅴ-142
南曲 湖北省 Ⅴ-71
福州伬艺 福建省 Ⅴ-15
独脚戏 上海市,浙江省 Ⅴ-68
端鼓腔 山东省 Ⅴ-114
答嘴鼓 福建省 Ⅴ-37
渔鼓道情 安徽省 Ⅴ-105
三棒鼓 湖北省 Ⅴ-106
榆林小曲 陕西省 Ⅴ-28
河南坠子 河北省,河南省 Ⅴ-20
胶东大鼓 山东省 Ⅴ-11
国家级非遗传统曲艺介绍(部分)
山东落子是一种流传于山东省境内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它演变自古代的“莲花落”。落子乐器主要是大钹(俗曰光光)、竹板、节子,而不用弦乐。山东落子亦名“莲花落”、“莲花乐”,俗称“光光书”。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山东落子亦名“莲花落”、“莲花乐”,俗称“光光书”。因原曲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2008年6月7日,山东省单县申报的“山东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2月3日,山东省金乡县申报的“山东落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常德沅江、澧水一带的传统地方曲种。明末清初,江浙一带的民歌和时调小曲传入常德后,经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不断演变、发展而成。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流传于湖南各地,演唱时用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故称常德丝弦。 【 详细>>】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太保”是由上海郊县农村中求保佑太平的活动“太卜”衍化而成,是在上海地区流传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十分重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陕北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后经民间艺人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小锣或钹。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 【展开全部】 【 详细>>】
数来宝,一种中国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来源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2014年11月11日,数来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叙述,无乐器伴奏,采用叶韵和散文体的语言,运用不同的唱腔表现人物和情节,多讲述部落征战、生活民俗以及赫哲族英雄降妖伏魔、抗击入侵者的故事。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赫哲族语言、信仰、民俗和习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莲花落,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竹龙又替水龙船,斗巧争奇色色鲜,笑煞城东王老爷,听人齐唱落离莲。”傅正生翻开清代同治版《新淦县志》,朗读这首诗后告诉记者,诗里的“落离莲”即“莲花落”。县志还记载了新干“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形于明盛于清。傅正生说,其...实“莲花落”自古就在全国流传,北方的“二人传”就是从“莲花落”演变过来的。 【展开全部】 【 详细>>】
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谋生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全部】 【 详细>>】
湖北评书是湖北省的传统说唱艺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展开全部】 【 详细>>】
更多相关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