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非遗曲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曲艺项目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226号 上传提供 0
导语 / INTRODUCTION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曲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曲艺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曲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曲艺名单,包括苏州评弹、山东大鼓、陕北说书、扬州清曲、凤阳花鼓、四川评书等。
国家级非遗传统曲艺名单
序号 名称 所在地/隶属 遗产项目编号
赫哲族伊玛堪 中国 世界非遗,Ⅴ-42(国家级)
苏州评弹 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Ⅴ-1
杭州评话 浙江省 Ⅴ-53
数来宝 北京市东城区 Ⅴ-115
湖北评书 湖北省 Ⅴ-58
粤曲 广东省 Ⅴ-108
凤阳花鼓 安徽省 Ⅴ-36
四川竹琴 重庆市,四川省 Ⅴ-76
苏北大鼓 江苏省 Ⅴ-131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 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Ⅴ-45
福州评话 福建省福州市 Ⅴ-3
陕北说书 陕西省 Ⅴ-14
相声 北京市,天津市 Ⅴ-47
独脚戏 上海市,浙江省 Ⅴ-68
三棒鼓 湖北省 Ⅴ-106
常德丝弦 湖南省 Ⅴ-27
河南坠子 河北省,河南省 Ⅴ-20
胶东大鼓 山东省 Ⅴ-11
陕西快板 陕西省 Ⅴ-144
绍兴宣卷 浙江省 Ⅴ-83
南曲 湖北省 Ⅴ-71
湖北小曲 湖北省武汉市 Ⅴ-70
金钱板 重庆市,四川省 Ⅴ-91
徐州琴书 江苏省 Ⅴ-73
莲花落 山西省 Ⅴ-97
浦东说书 上海市 Ⅴ-59
天津时调 天津市 Ⅴ-29
四川清音 重庆市,四川省 Ⅴ-77
山东大鼓 河北省,山东省 Ⅴ-4
弹唱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Ⅴ-117
秦安小曲 甘肃省 Ⅴ-72
绍兴莲花落 浙江省 Ⅴ-23
兰州鼓子 甘肃省 Ⅴ-24
西河大鼓 天津市,河北省 Ⅴ-5
宁夏小曲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Ⅴ-126
湖北大鼓 湖北省 Ⅴ-61
京韵大鼓 北京市,天津市 Ⅴ-48
新疆曲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Ⅴ-30
木鱼歌 广东省 Ⅴ-109
京东大鼓 天津市,河北省 Ⅴ-10
锣鼓书 上海市 Ⅴ-22
末伦 广西壮族自治区 Ⅴ-139
嘎百福 贵州省 Ⅴ-140
天门渔鼓 湖北省 Ⅴ-137
江西莲花落 江西省 Ⅴ-135
萍乡春锣 江西省萍乡市 Ⅴ-63
好来宝 内蒙古自治区 Ⅴ-95
眉户曲子 陕西省 Ⅴ-89
山东落子 山东省 Ⅴ-85
跳三鼓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Ⅴ-123
国家级非遗传统曲艺介绍(部分)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叙述,无乐器伴奏,采用叶韵和散文体的语言,运用不同的唱腔表现人物和情节,多讲述部落征战、生活民俗以及赫哲族英雄降妖伏魔、抗击入侵者的故事。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赫哲族语言、信仰、民俗和习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杭州评话起源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历史,是最具浙江杭州特色的地方传统曲艺,已列入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杭州市民从小听着杭州评话长大。杭州市文联曲杂协会评话艺术团的老艺人,经过精心准备,选取出了《水浒》 、 《三国》 、《明清八义》、《顾鼎臣》等长篇评话中的精彩节目,让市民们在纳凉的同时还能走进精彩...的“评话世界”。2008年6月, 浙江省杭州市申报的杭州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数来宝,一种中国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来源是流落于民间的乞丐要钱的一种手段。一人或两人说唱。用竹板或系以铜铃的牛髀骨打拍。常用句式为可以断开的"三﹑三"六字句和"四﹑三"七字句,两句﹑四句或六句即可换韵。最初艺人沿街说唱,都是见景生情,即兴编词。后进入小型游乐场所演出,说唱内容有所变化。部分...艺人演唱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逐渐演变为快板书,与数来宝同时流行。2014年11月11日,数来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湖北评书是湖北省的传统说唱艺术。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相传形成于北京的评书艺术,其第一代艺人王鸿兴,原来就是表演一种叫做“弦子书”的“说唱”艺人;至20世纪初叶,又有许多北方...乡村表演“西河大鼓”和“东北大鼓”的“说唱”艺人进入城市后,纷纷改说评书。这是中国曲艺艺术在流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展开全部】 【 详细>>】
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2011年5月23日,粤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谋生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展开全部】 【 详细>>】
四川竹琴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2008年6月7日,重庆市三峡曲艺团、四川省成都艺术剧院联合申报的“四川竹琴”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苏北大鼓原名打鼓说书,也称睢宁大鼓,宿迁大鼓等,当地民间惯称说大书,是一种江苏宿迁的传统曲艺形式。流布于苏北的宿迁、徐州、连云港、淮阴及皖东北和鲁南地区。苏北大鼓多以师承和家传(俗称父子腿),采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系一人表演,一面大鼓,两块月牙板(铜或钢)。有说有唱,说唱并重。唱时左手摇板击节,右...手击鼓。说白时放下鼓板,有时以醒木为辅助道具。其唱词严谨,有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字句。苏北大鼓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的典型代表,是一种竞技式的对唱表演形式,是哈萨克民族民间口述文学中内容最丰富、在群众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文学类型。其传统节目主要表现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感情,从唱词到音乐都充满浓郁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和音乐文化特点,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堪称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2006年05月2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申报的“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更多相关榜单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