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苦菜
0 赞数:0 #蔬菜#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苦苦菜也叫苦苣菜,是菊科苦苣菜属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苦苦菜生长速度快,生活力强,常作为野菜食用,小满时节,民间有食苦苣菜的习俗,用沸水烫片刻后,再用凉水浸泡,依据个人口味加辣椒、醋或麻酱等调料拌着吃,苦中带甜,新鲜爽口。苦苦菜也是一种传统民间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清肺止咳、益肝利尿的功效。
  • 中文学名: 苦苦菜
  • 拉丁学名: Sonchus oleraceus L.
  • 别称: 苦苣菜、滇苦菜、苦荬菜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木兰纲
  • 目: 菊目
  • 科: 菊科
  • 属: 苦苣菜属
  • 种: 苦苣菜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是菊科苦苣菜属的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茎不分枝或仅上部分枝,叶为羽状深裂,通常无柄,而基部扩大抱茎。

头状花序在茎端排成伞房状,总苞有二至三列,舌状花黄色,是两性花,可结果实。果为瘦果,压扁,成熟后为红褐色,两面有三条高起的纵肋。

苦苣菜4月萌发,6-7月开花。苦苣菜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嘉祐本草》之中,书中道:“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

苦苣菜原产于欧洲,无意中引进中国,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苦苣菜生长速度快,生活力强,耐瘠薄,不耐盐碱,耐阴不耐旱,喜潮湿而疏松的土壤,在春耕过的的农田生长特别旺盛。

苦苣菜一般采取种子繁殖的方式。

食用价值

药用

苦苣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药用价值较高,可以治疗厌食,养胃,利小便,可明目,治疗血淋和痔瘘。

食疗

苦苣菜植物在中国食用药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常作为野菜食用,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民间中草药,《本草纲目》中记载苦菜属于菜部,名荼、苦苣、苦荬、游冬、褊巨、老鹳菜、天香菜,气味(菜)苦、寒、无毒;主治血淋、尿血,喉痹,对口恶疮,赤白痢。

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认为,苣荬菜属植物性味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化瘀,消食和胃,抗烟毒作用,清肺止咳,益肝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急性痢疾、肠炎、痔疮肿痛等症,对于抗肿瘤也有一定作用。

饲用

苦苣菜作为家畜饲料,是农区利用价值较高的良等牧草。

苦苣菜的茎叶柔嫩多汁,嫩茎叶含水量高达90%,无刺、无毛、稍有苦味,是一种良好的青绿饲料。

猪、鹅最喜食;兔、鸭喜食;山羊、绵羊乐食;马、牛少量采食。

开花期以前切碎生喂或煮熟饲喂,每日用650克苦苣菜饲喂家兔,其采食率可达77%,切碎喂鸡、鸭也有良好的效果。

苦苣菜的干草是马、牛、羊的好饲草,其适口性均可定为喜食级。

苦苣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100克鲜草中,叶含维生素C 11-68.2毫克,茎中含维生素C 11毫克、含胡萝卜素14.5毫克。秋季,维生素C、胡萝卜素含量比春、夏季高。苦苣菜的能量价值可评为中等。

其总能对猪、牛和羊的消化能、代谢能、各种净能及可消化蛋白质的含量均属中等。苦苣菜的茎叶繁茂,叶量大,在抽茎之前全为茂密的叶丛。至开花期,其茎枝仍比较脆嫩,还可饲用。茎叶比为1:1.55,果期茎枝逐趋老化,饲用价值下降。

在野生条件下,以苦苣莱占优势的草,鲜草产量一般可达30000-45000千克/公顷;单株重为150-250克,在栽培条件下,鲜草产量可达37500-60000千克/公顷,高产的可达75000千克/公顷。饲料基地。

苦苣菜的茎叶脆嫩,不耐畜禽践踏,耐热性差,以刈割利用为好。尤以开花期之前利用为宜。除青饲外,还可晒制青干草,制成草粉;也可青贮利用。

青草以喂猪、鹅、兔、山羊、鸭为好;干草以马、牛、羊等利用最为适宜。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290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