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
北京南堂
南堂
0
赞数:0
北京南堂“我国历史最久的天主堂” 北京市宣武门内大街的南堂,是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创建的,当时乃一间小堂、称“宣武门天主堂”,又称“圣母无染原罪堂”,建造在首善书院内,它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天主堂。其后一百多年中,该堂一直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经历了清朝时期的两次地震,和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的火灾,损毁严重。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重新开放。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南堂又一次被烧毁。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堂旅游攻略
  • 开放时间: 全天
  • 适宜季节: 全年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第四批(清朝)
  • 所在地/隶属: 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

创办历史

明末清初,北京东堂,北堂相继落成,才改称南堂。清顺治七年(1650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旧址上重建。除了新建大堂外,据说还有天文台,藏书楼,仪器室和传教人员的住宅等,规模很大。因此南堂实际上是和汤若望的名字连在一起的。汤若望1622年被耶稣会委派到中国,在北京学习汉语,后被派往西安等地传教。1630年,经徐光启推荐参加《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并受命管理历局,修造天文仪器。以后,又奉旨为明朝政府设厂铸造大炮,很受崇祯皇帝的信任。清兵入关后,他又受命掌钦天监印信。1646年,将徐光启主编的《崇祯历书》进行修改进呈,清政府将之命名为《时宪历》。1650年,清政府为表彰他修历有功,赐黄金一千两,并赐地在宣武门内原天主堂一侧建造大堂。这就是当年汤若望重建南堂的由来。两年后,南堂竣工,汤若望便立石碑记述了受赐建造这座天主教堂的经过。

发展经历

其后一百多年中,该堂一直是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经历了清朝时期的两次地震,和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的火灾,损毁严重。直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重新开放。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南堂又一次被烧毁。南堂现存建筑为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修建。教堂堂顶为拱形,正面有精致砖雕,柱顶有木刻浮雕镏金花纹,彩色玻璃镶嵌门窗,堂内有描绘耶稣受难的巨幅油画和圣母像,富丽堂皇,祭台上高高地立着圣像,整个教堂建筑颇为壮观。

其他信息

景点特色 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地理位置 南堂在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

近期天气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我心明亮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您还未登录,依《网络安全法》相关要求,请您登录账户后再提交发布信息。点击登录>>,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最新评论
网络存储空间服务信息资料自主提交发布展示平台(自主提交发布展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