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鲴
0 赞数:0 #淡水鱼(食用)#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红尾鲴是我国最难吃的十种淡水鱼之一,最大的特征就是尾巴是红色的,它也是以此而得名。红尾鲴主要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的优质河流当中,通常体型较大,体色为灰褐色或深棕色,身上布满黑色斑点,尤其是背鳍和尾鳍上有明显的硬棘,属于细甲鱼,在烹饪的时候是不需要去掉鳞和鳃的,处理起来非常的方便,不过它的生长环境决定了身上是有比较重的腥味的,而且它的肉质和味道也比较差。所以虽然这种鱼看起来很肥硕,但是味道却不怎么样,而且小刺多、易死、易腐烂,所以钓鱼人普遍表示“贼难吃”。
  • 中文学名: 红尾鲴
  • 别称: 四川鲴、红尾鲹、红尾子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辐鳍鱼纲
  • 目: 鲤形目
  • 科: 鲤科
详细介绍 PROFILE +

红尾鲴生长与分布

红尾鲴主产于长江上游地区,四川、重庆、贵州等地均有分布,尤以岷江(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最常见,个体普遍较小,一般在200300克,最大个体可达23千克。

红尾鲴形态及特征

红尾鲴体长形,侧扁,腹部圆,肛门前有短腹棱;头稍短小,吻瑞钝;口下位,横裂状;上下颌具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眼稍小,位于头侧稍上方;鳞片小;侧线完全,背鳍下方微向下弯曲,往后延伸至尾柄中轴;背鳍稍短,胸鳍较长,尾鳍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尖;背部青黑色,体侧浅灰黑色,背鳍和尾鳍灰黑色,尾鳍下叶红色,其余各鳍灰白色。

红尾鲴生活习性

1、环境

红尾鲴是中下层鱼类,生存水温038℃,最适水温2228℃,摄食水温532℃,水温低于5℃或高于32℃时停止摄食,冬季集群在深水区越冬,翌春分散在浅水区活动。

2、食性

红尾鲴是杂食性鱼类,靠刮食周丛生物、丝状硅藻及蓝绿藻、动植物碎屑、浮游生物、水生昆虫及幼虫等为食,人工饲养时喜食有机粪肥、米糠、麦麸、膨化颗料饲料等。

红尾鲴繁殖方式

红尾鲴是卵生型鱼类,2冬龄可达性成熟,产卵期58月,高峰期5月,产卵水温2025℃,在流水中产卵,卵产于砾石间并粘附在砾石上孵化,雌鱼怀卵量约520万粒。

红尾鲴和红尾鱼的区别

1、生长速度不同

红尾鲴鱼生长速度快,红尾鱼生长较慢。

2、生活习性不同

红尾鲴鱼生活在水底层,喜活水,善跳跃,抗寒能力略强于红尾鱼。红眼鱼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中下层,主食水草和昆虫。

3、种类不同

红尾鲴鱼是鲤科鲮属鱼类的通称,而红尾鱼是鲤科赤眼鳟属鱼类。

4、体型不同

成年红尾鲴鱼的重量约在48千克之间,成年红尾鱼的个体的重量约为12千克。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729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