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它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
民国1931年版《中江县志》记载:"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
1、德阳市杰慧粮油有限公司91510623740039410A
2、四川双和祥农业有限公司91510623MA6233XD0Y
3、四川雄健实业有限公司91510623729830738D
4、中江古城味食品有限公司91510623MA63FBKC87
5、中江仟品面业有限公司91510623MA64K4DE99
6、中江县金稻香粮食有限公司91510623MA62379Q55
7、四川省中江县钟氏手工银丝挂面厂91510623749641686L
8、中江县川中手工空心挂面厂92510623MA6AHNFF0Q
9、中江县合家粮油食品厂91510623675755970B
10、中江县谭家神井挂面厂915106233562417888
11、中江县东北镇传春挂面加工坊92510623MA69PXMG3K
12、中江县东北镇浩航食品经营部(个体工商户)92510623MAD4CTQ98G
13、中江县东北镇钟家小院挂面加工坊(个体工商户)92510623MA69ECGE1E
注:信息整理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检索信息,检索时间为2025年9月15日,检索结果仅显示截至当前已完成换标的市场主体信息,对于在产品保护要求中列明的专用标志使用企业,如尚未完成换标,不会在本结果显示。以上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中江挂面"商标于2008年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德阳市首枚成功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
2011年1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江挂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在2007年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为传统技艺类。2024年,中江挂面进一步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非遗四川·百城百艺”品牌建议名单,成为非遗文化推广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2021年4月,中江挂面首次直接出口美国,进入沃尔玛、家乐福等商超,并通过了德阳海关的监管。2023年后,产品还出口至日本神户市。
2018年荣获中华品牌商标节金奖。
2022年取得“四川十大美食地标”称号。
2023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入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
中江挂面的特点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中江挂面为手工制作,历史悠久,传统工艺独特。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中江挂面可作成10多种花色品种,为增加其营养成份,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以韭汁、菠菜汁、鸡蛋精、鸡蛋黄、朱神砂等,制成蛋清面、蛋黄面、朱砂面、翡翠面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材料:
小麦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盐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
需要工具:面板、圆桶、羊头一个、挂面柱、面竹、晒面架、晒面高凳。
工序:
制作中江挂面的工序繁琐,要经过和面、开条、盘条、发酵、抻大条、抻小条、上竹、扑粉、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一架面从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需要18-24小时。
1、和面:按配方取主、辅料,将食盐溶于水中。气温高时,盐和水应略多一些。放入圆桶内和面,搅拌均匀,20分钟后便可划条。
2、划条:将面团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划成10条左右,搓圆,擦上清油,放入圆桶内,盖上薄膜,一小时左右后,就可抻大条。
3、抻大条:将划出的条,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大条,将所有的条接成一根,盘成单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盘时,每层之间擦少许清油)。待7~8分钟后再抻小条。
4、抻小条: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扑粉2~2.5公斤(面粉、淀粉各半),将面板上盘好的大条搓成直径1厘米左右,经过扑粉,盘入圆桶中,每盘完一层,擦少许清油,从边盘至中心,由中心再盘到边上,反复进行,直至盘完,盖上薄膜,待4小时后再上竹。
5、上竹:先将"羊头"(一种抻长面条的工具)插在圆桶边缘上,再将两根面竹插在"羊头"上。取圆桶中1厘米粗的小条绕在两根面竹上,每绕三周,要马上抻一次,抻长够20厘米左右(因时间长了就抻不动)。然后马上放入面槽内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缘上,另一根以面条吊在槽内)。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后盖上草席,进行发汗1~2小时。
6、挂面:将发汗后的面条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扑粉,然后将面槽内下端吊着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桩上端的孔内,将面轻轻往下抻,抻至40厘米后,用扑粉分离一次,以免粘结在一起,然后继续再抻,再分离,抻至80厘米时,从面桩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扑粉,取下面竹,将面条自然吊在面槽内,发汗1~4小时,即可取出晾面。
7、晒面:将面条从面槽内取出,放在晒坎上的面架上晒干。作法是将面槽内面条,提拢到面架时,将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内,另一端用双手将面条抻长至160厘米左右,再将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边的一个孔内,这样反复操作,有十多竹后,站上高凳,将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边插边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为止(如天气不好,空气干燥,不易抻下时,可抻到抻不动为止)。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抻完。晾晒一二小时后,面条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断,就算晒好了,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备切断包装。
8、包装、保存:将面要切成20厘米长的段,每500克一包,一头整齐,贴好标签,放在干燥、避风之处储存。
相传孟邵奉命巡察台湾凯旋归来,乾隆皇帝亲自设宴为其接风洗尘。席间,内侍献上中江挂面。只见莹润洁净的玉碗中银丝盘叠。油光可鉴。嫩绿的菜叶,鲜红的樱桃强烈的吸引着在座官员们的视线。沁人心脾的芳香顿令众人酒意全无,油腻立消,神清气爽。不由发出阵阵赞叹之声。
乾隆微微一笑,对孟邵说:"孟爱卿,汝可识此面乎?""启禀陛下,此乃中江挂面。"孟邵答道。"孟爱卿果然眼力不差。真不愧为中江人。汝才思敏捷,可当此美景,即兴赋诗一首。以助雅兴。如何?"乾隆问道。孟邵略一沉思,对乾隆说:"陛下,献丑了。"看着色香味俱全,极具观瞻的中江挂面,孟邵朗然念道: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玉碗增色,只为银丝种一经巧手斡旋出。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
乾隆一听,龙颜大悦,赞道:"好一个"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想大清帝国一统天下,四海升平,万民称颂,自然是九州皆同。汝用"临江仙"这一词牌来描绘中江挂面,雅然脱俗,倒也帖切。中江挂面外形洁净,细如银丝,茎直中通,也颇有道骨之象。只不知这"仙风"二字作何解释?孟邵笑道:"启禀陛下,我这'稻谷先锋'却不如陛下的道骨仙风。中江挂面原本麦粉制成。麦居五谷之中,乃面食之源,是以堪称'稻谷先锋'。"在座哄然。乾隆也哈哈大笑:"好一个'稻谷先锋'。" 乾隆与孟邵的这番答对很快流传出去,中江挂面一时名动京城。达官显贵们争相购买,先食为快。人们取其孔通华夏之意。便把中江挂面称为空心挂面。自此"空心挂面"一语便流传了下来。
道光年间中江挂面达到全盛时期。清代诗人王朗山在《玉尺山人诗抄》中写道:"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正是此番风头的写照。2008年的中江挂面不再是孟邵笔下宫廷贡品,早已成为普通百姓访亲探友的首选赠品,成为中江人热情好客的象征。
中江挂面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走亲访友、馈赠亲朋的最佳选择食品,先后数次被省、地、市、县评为地方特色优质食品。
中江挂面源于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工艺和极佳的口感深受人们欢迎。四川德阳市对中江县挂面生产采取新型监管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小作坊,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标准。据统计,2008年中江县数百户挂面生产作坊年均增收4000元左右。
中江挂面曾在广交会上展出,深受外商欢迎,纷纷要求订货。1986年在四川省食品展销会上展出,各省、市客商争先订购,仅一家客商的订货量就超过了中江县全县的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