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鳗
0 赞数:0 #鳗鱼#
日本鳗是鳗鱼中最常见的品种,俗名风鳗、白鳗、青鳗,广布于日本北海道至菲律宾间的西太平洋水域。日本鳗体细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尖,吻部平扁,背鳍、臀鳍长而低,均与尾鳍相连,无腹鳍。体上部黑绿色,腹部灰白色,是一种高级食用鱼类,肉质细嫩、味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丰富。作为鳗鱼种类中绝对的C位,日本鳗油脂在肉里,所以吃起来口感最为细腻,肉感软糯、皮感偏软、刺感非常低,传统日本蒲烧鳗鱼使用的都是日本鳗,大部分正宗的高端日本料理店使用的也是日本鳗。
  • 中文学名: 日本鳗
  • 拉丁学名: Anguilla japonica
  • 别称: 白鳗、白鳝、青鳝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硬骨鱼纲
  • 亚纲: 辐鳍鱼亚纲
  • 目: 鳗鲡目
  • 科: 鳗鲡科
  • 属: 鳗鲡属
详细介绍 PROFILE +

日本鳗生长与分布

日本鳗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岸及其江河;马来半岛、日本、朝鲜也有。

日本鳗形态及特征

日本鳗体细长,前部近圆筒状,后部侧扁。头呈钝锥状,平扁。吻部尖而平扁。眼较小,埋于皮下。眼间距宽平。鼻孔每侧两个,前鼻孔具短管,位于吻端侧方;后鼻孔呈裂缝状,接近眼的前方。口大而阔,口角达于眼的后缘。下颌稍长于上颌。唇厚。两颌及犁骨上均具3行小齿,呈带状排列,中间一行较大。无小须。鳃孔位于胸鳍基部的前方。肛门位于臀鳍前方。鳞细小,埋于皮下,呈席状排列。侧线发达,体上多黏液体。背鳍、臀鳍和尾鳍相连。背鳍起点距臀鳍起点较鳃孔为近。臀鳍起点紧位于肛门的后方。胸鳍圆形。无腹鳍。体上部灰黑色,体侧上缘微绿色,体下白色。

日本鳗生活习性

日本鳗于典型的两侧洄游性鱼类,因其入海产卵的生态习性,又可进一布细分为降河性洄游鱼类(Catadromonsfishes),日本鳗的生活史涵盖溪流与海洋。每年秋季时,成熟的日本鳗从河川降海后,最终来到菲律宾东部外海的马里亚纳群岛海域深海产卵,母鱼产完卵后便死亡。卵孵化之后成长为外型与柳叶相似的柳叶鳗(leptocephalus)以利随着黑潮海流长距离漂送,随着漂流时间加长,到了东北亚的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韩国以及日本的大陆棚时,逐渐成长为体型呈流线型的玻璃鳗(glasseel),具备较佳的游泳能力,随后脱离黑潮进入东北亚地区的沿岸水域,等待上溯至河川,幼鳗来到河口域时身上出现色素,成长为鳗线(elver)。鳗线最后进入河川栖息,逐渐成长至黄鳗(yellow eel),经过45年之后,长成为银鳗(silvereel),成熟的银鳗最后降海,返回马里亚纳群岛深海域产卵,完成其生活史。日本鳗终其一生大多数时间生存于溪流之中,在溪流中行底栖生活,偏好栖息于泥沙底质的缓水域砾石堆或石缝中。与溪流中较常见的鲈鳗不同,日本鳗在溪流中主要栖息在中、下游以及河口河段。成鱼为肉食性,以小型鱼类、甲壳类等水生动物为主食。亚洲国家包括台湾之日本鳗均来自同一产卵场,即Mariana岛以西之北赤道洋流区(15°N140°E),卵孵化为柳叶幼生(leptocephali)后,展开南北漂流2000公里,约百余日后变态为鳗线(elver),顺黑潮海流北上,历经30-50天游至菲律宾、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及日本东岸之河口溯河而上。

日本鳗价值及其他

日本鳗为经济鱼类,味道鲜美,可制罐头。我国产量不大,渤海更少。近年来人们多在江河口纳苗(线鳗)进行人工养鳗,特别是在南方养鳗业发展迅速,产量大增。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04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