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面
0 赞数:0 #面食#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剪刀面是山西省的特色面食小吃,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面条呈鱼形,亦叫剪鱼子,其制法起源于隋末。山西剪刀面和面时加盐少许,和好略硬须饧。汤分浓淡,提前备好,而后上火煮沸,持面以剪。剪时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面剪不离,声如鹊鸟归巢之喧,形如银鱼入水之跃,高手每分钟可剪出200余根,令人目不暇接。煮时稍闷,盛碗上桌,讲究配四味碟、四菜码,食乐无穷。
详细介绍 PROFILE +

剪刀面制作方法

做法一

用料:面粉胡萝卜青菜鸡蛋蒜苗生抽

做法:

1、将面粉跟水拌在一起,.和成面团加湿布饧上十分钟

2取饧好后的一小团面团,整形成长圆形,用剪刀剪成剪刀面。

3鸡蛋打散,胡萝卜切片,青菜切块

4炒锅倒油烧热,下鸡蛋烧散放入胡萝卜和青菜碎炒香。

5另起一锅烧水煮面,将剪刀面煮八成熟捞出。

6往菜锅里加一碗煮面的汤,加盐生抽一点糖调味儿。

7将捞出的面放入菜锅中,拌均匀稍煮即可出锅。

做法二

用料:生面团西红柿鸡蛋豆腐干菠菜香菜五香粉

做法:

1、西红柿去皮切块、豆腐干切长条、鸡蛋打散。

2先炒鸡蛋再放入西红柿放入五香粉大火翻炒加入清水,小火炖。

3水开后,改小火,然后用剪刀剪面,最好大小一致。

4剪完面后放入虾皮豆腐干小火煮20分钟放入菠菜调入炒好的酱即可

剪刀面历史传说

传说之一

剪刀面有此夫妻相助之情、知己谋业之谊,加之太原人嗜面,又有剪刀之利,为剪刀面的世代相袭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故太原传承能千年不衰。太原古称并州,所产剪刀称为并州剪刀并刀,晋代时已名扬天下,唐卢纶在《难绾刀子歌》中赞道:并州难绾竟何人,每成此物如有神。宋代太原有了生产剪刀的集中地,姜夔《长亭怨慢》有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元代杨维桢也有诗便欲手把并州剪,剪取一副玻璃烟。明代晋府店刀剪更是名高声隆,国内各大商埠、码头都有专营商号。清代赵翼也有其笔快如并剪之句。现太原市内街道中还有大小剪子古巷,名显昔日的风华遗韵。

太原自唐以来,有如此快利的剪刀,剪出的面条犹如吴淞江水中的银鱼,不仅民间喜食,还成为历代御面。《字锦》记有:柳公权以隔风纱作《龙城记》及《八朝名品》,号锦样书以进。上方御剪刀面、月儿羹,即命分赐公权。可见唐代剪刀面已成为御面了。《中国历代御膳大观》也记明代御用面制品有剪刀面。清代太原,剪刀面多在市肆摊点经营出售。在祁县当地,传说乔贵发走西口,常年不在家,妻子思念丈夫,每日中午都吃剪刀面,其意永远剪不断对丈夫的情感,倒有几分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千缕之意了。民国年间,太原的新美园、桃园春、全晋号、正大饭店等均以剪刀面作为山西的花色面食,玉手剪面,台蘑烹汤,鲜香无比。

剪刀面在酒店多借鉴扒房现做之法,改为堂做,可达到一观二品的目的,以全晋会馆和晋韵楼等名店为代表。剪刀面之面,和时加盐少许,和好略硬须饧。汤分浓淡,提前备好,而后上火煮沸,持面以剪。剪时左手持面,右手握剪,面剪不离,声如鹊鸟归巢之喧,形如银鱼入水之跃,高手每分钟可剪出200余根,令人目不暇接。煮时稍闷,盛碗上桌,讲究配四味碟、四菜码,伴此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之情之趣,就可含英咀华,食乐无穷了。剪刀面现还被用作表演艺术,全晋会馆将民俗艺术融入,创制的高跷系列面食表演中,就有高跷剪刀面。舞中靓妹,脚踩高跷登台,亭亭玉立,持面握剪,面鱼便在高高的空间里飘落,如春风拂柳、秋瀑激雪,一幅诗意画境进入眼帘。

传说之二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东岸的渡口住着一户人家,男的能工巧匠,人称十二能;女的心灵手巧,人称巧媳妇。夫妻二人老实忠厚,邻里和睦,但膝下无子,只有一个聪明伶俐,有眼达实的女儿,年方16岁,取名巧姑。巧姑从小在父母的严教熏陶下,学得一手剪纸花的绝技。她剪出的鸟兽花草,景秀山河精美绝伦,特别对十二生肖剪的更是精益求精。如:玉鼠娶亲、夕牛望月、嫦娥奔月、龙凤呈祥、银蛇出洞、八马骏画、十羊九牧、群猴捞月、金鸡报晓、天狗吞月、一猪九种等纸花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父母对她似如掌上明珠,爱屋及乌,可是好景不长,好花不圆,巧媳妇和十二能先后得病夭折。

这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降在了一个十六岁的姑娘头上,真乃心酸。无奈街坊邻居为巧姑找了一家富户子弟为媳。过门三天后新媳妇下厨房做饭这是黄河岸边祖传的规矩。婆婆要考验新媳妇的手艺,就让她做手擀面条让全家人吃,这一下可难住了巧姑,因为她在家里娇生惯养长大的,母亲没有教会她厨房的本领,所以做出的面条厚薄不均、粗细不匀,而且吃起来少盐缺醋、没滋达味,被婆婆骂了个狗血喷头。吓的巧姑泪水只好往肚里咽。好心的邻居大娘、大婶们来到了她家。说了婆婆,又说媳妇,并不断来到厨房教巧姑做面条的手艺。巧姑为了感谢大娘、大婶的好意就不断的剪些纸花送给她们。婆婆见了就生气的说:你天天剪花呀。剪鸟呀。顶个屁用,有本事剪出碗面条让我尝尝。骂者无心,听者有意,一个字,提醒了巧姑,于是她下到厨房挖了两碗白面粉,用适量的水和成面团,稍醒后,揉成圆锥形,一手持面团,一手拿剪子麻利地由右向左一条条地剪入开水锅里煮制,真是:剪不离面赛闪电,面团围着剪刀转。根根落入鸡汤里,恰似银鱼白浪翻。陈醋肉酱浇热面,过瘾辣子加葱蒜。好吃不怕大肚汉,胜似神仙过大年。但等面条煮熟捞入碗里,再配上绿豆芽和红萝卜丝浇上肉酱,趁热端给公婆吃,公婆一见巧姑端来两碗两头尖尖中间胖不足三寸长的两碗面条,婆婆惊喜问这是什么面。巧姑说:这是我用剪刀做的剪刀面,您二老尝尝看好吃不好吃。公婆一尝,拍桌叫好,筋道滑利,香气扑鼻。婆婆笑了,巧姑乐了,一碗剪刀面消除了婆媳之间的隔阂。不久,黄河河东晋南一带的主妇们听说有了剪刀面,纷纷前往渡口找巧姑学艺。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296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