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红油米粉系全州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食品。它既可作主食,也是理想的风味小吃。
在广西的米粉种类中,能与柳州螺蛳粉比红的,全州红油米粉算一个;能与各地汤粉比鲜的,全州红油米粉也算一个。
在全州居住,早上叫醒人的,不一定是闹钟,而可能是破窗而入的红油米粉汤香,然后听到楼下店老板或者顾客那熟悉的声音:“再来个二两,多给一点黄豆!”
红油米粉是全州县的传统优秀风味小吃,制作工艺在全州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老祖宗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间手工技艺。
原始的榨粉工具是有漏孔的大木勺,后改用大型的木榨工具,经不断改良,现在用的已是金属原料特制的压榨机。
红油米粉不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营养学价值、药学价值及地方消费习俗和民间制作工艺的研究价值,故早已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本地人情有独钟的早点,就是红油米粉。而离乡在外的全州人,想起家乡就会想到红油米粉,红油米粉是游子们的思乡情结。
自古以来,全县城乡就有不少的红油米粉店,如今越开越多,家家生意红火。
改革开放后,全州红油米粉店开到了北京、天津、上海、浙江义乌、四川、湖南等外省市,成了广西地方传统食品中的精品。
全州米粉基本上是沿袭祖宗传下来的制作技艺。
其制作方法是:选用青白色的大米,置水中浸泡2天(冬天泡3天),捞出洗净,磨成细浆,再盛入布袋中,榨去水分,做成粉坯子放入开水锅中煮至五六成熟,捞出粉坯放入米粉榨中,通过筛盘加压成线状流入锅里。
筛盘有粗细两种,用粗筛榨出的米粉,让其流入半开(水不能全开)的水中煮5~6分钟;用细筛榨出的细米粉落锅煮2分钟便可。
捞出浸在冷水中,粗米粉浸7分钟,细米粉浸5分钟。
捞出除去水分便可加配料食用。
在全州吃红油米粉,最好先找了座位再去买票。要不然,轮到你把红油米粉从店里橱窗端走时,回头一看,满店里的木凳子上不是坐着人,就是放着一碗碗红油米粉。
红油飘在汤水之上,虽然乍看起来只有那么一小块地方飘红,但筷子一搅,一提,那红色早已黏附在细细的粉上,顺着来风吹几口,“哧溜哧溜”几声,满口细粉在嘴里来不及细嚼慢咽,就和着涎水吸进胃里。
继而吹开汤面的红油,喝几口带有骨肉豆香的鲜汤,劲儿一下子冲到手腕上,满脑子清醒。
吃红油米粉一定要注意细节,粉离不了汤,一口粉之后,应该有一口汤,那味才完整;穿了长袖衣的,或者上衣特别雪白的,则要离粉一两尺远,免得红油在筷子上抖动时“跳”到自己身上。吃一碗粉,却要脏掉一件衣服,那就别怪做红油米粉的师傅。
细粉、红油、筒骨黄豆汤,是全州红油米粉的“三剑客”,马虎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吃出汤鲜粉滑的味。细心地找一找,入口即化的黄豆就在汤里面,一颗,两颗,不会很多,正因如此,为了不让黄豆碎屑溜走,较真的食客干脆把一碗汤全部灌进肚子里。
红油总是飘在汤水表面,这就让全州小孩吃相不雅,最后常常弄得“红光”满面。有慢性鼻炎的食客或者女孩子,吃红油米粉之前总要备足餐巾纸。对于这类食客来讲,其实吃起来过瘾,看起来也同样过瘾。有的热得实在不行,站起来透个凉,又坐下去“哧溜哧溜”几声地吃;有的辣得实在不行,大口大口地哈气或者找水喝,水咕咚落肚,胃口又来了,对着面前的一碗粉继续埋头“苦干”。
红油米粉是全州人的常规早餐之一,分素粉、肉粉两种。夏天,红油米粉与桂林米粉平分全州人的生活;冬天,红油米粉更胜一筹,要的是一身汗和一个“爽”字。传统红油米粉没有加青菜的习惯,油条是常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