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
0 赞数:0 #木耳#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毛木耳是木耳科、木耳属真菌,也叫粗木耳、白背木耳。毛木耳在栎类、桑、杨、柳、刺槐等园阔叶朽木上群生,初如杯状、碟状,后呈耳壳状至叶状,深赤褐色至带暗紫色,干后硬而韧,淡紫褐色至紫黑色,密生淡褐色至黄褐色毛茸,毛长。毛木耳可食用,营养成分与黑木耳相似,但粗纤维含量较高,对人体内许多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耳背的绒毛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适量食用对身体有好处。
  • 中文学名: 毛木耳
  • 拉丁学名: Auricularia polytricha (Mont.) Sacc.
  • 别称: 粗木耳、黄背木耳、白背木耳
  • 界: 真菌界
  • 门: 真菌门
  • 亚门: 担子菌亚门
  • 纲: 层菌纲
  • 目: 木耳目
  • 科: 木耳科
  • 属: 木耳属
  • 种: 毛木耳
详细介绍 PROFILE +

毛木耳生长与分布

世界分布: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牙买加、美国、澳大利亚、非洲及太平洋某些岛屿。

中国分布: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广西、广东、海南。

毛木耳形态及特征

毛木耳担子果胶质至带软骨质,较坚韧,初如杯状、碟状,后呈耳壳状至叶状,周边直伸或稍内屈呈波状,直径1-15厘米。子实层面光滑,深赤褐色至带暗紫色,干后硬而韧,淡紫褐色至紫黑色。不孕面密生淡褐色至黄褐色毛茸,毛长,50-690微米×4.5-7微米,基部膨大处粗10微米左右。异担子圆柱状,具3横隔,50-62微米×3-5微米;小梗圆柱形,15-30微米×1-3微米;担孢子短圆柱形,稍弯曲,9-15微米×3-6微米,萌发产生再生孢子。

毛木耳生长环境

毛木耳在栎类、桑、杨、柳、刺槐等园阔叶朽木上群生。尤以构树腐朽处或朽树桩上最常见,偶见生泡桐朽枝上,但质地差,更坚硬。

毛木耳栽培方法

1、栽培季节

毛木耳属中温偏高、稳温结实性真菌,较耐寒耐热,菌丝在0℃以下较长时间不会死亡,在37℃时仍能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3-30℃,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20-27℃。象湖镇菌袋生产一般安排在1-2月,3-5月出耳。毛木耳193品种早生产,早出耳;毛木耳781品种产量高,但上市期要推迟。

2、栽培配方

毛木耳袋栽培养基配方有以下几种:

①木屑80%,麦皮16%,石膏2.5%,糖1.2%,硫酸镁0.3%,含水量55-60%

②木屑55%,棉籽壳30%,麦皮12%,石膏1.6%,糖1%,尿素0.4%,含水量55-60%

③甘蔗渣62%,木屑20%,麦皮15%,石膏2.5%,碳酸钙5%,含水量55-58%。培养基配制方法按常规。

3、菌袋制作

将配制好的培养料及时装袋,常用栽培袋规格为15×55厘米,装料后迅速放入常压灭菌灶内灭菌,100℃保持14-16小时。灭菌后及时卸袋,搬入培养室内散热,冷却至28℃以下接入菌种,要求无菌操作。

4、室内管理

接种后的前3天,温度控制在25-28℃,使菌丝迅速生长充满接种穴,以后温度控制在24-27℃。接菌后7天内不可翻动菌袋,以免感染杂菌,菌袋翻动越多污染率越高。10天后菌丝已充满菌穴,直径7厘米左右时开始翻堆检查杂菌,发现污染菌袋及时处理。由于菌丝生长迅速,新陈代谢不断加强,菌袋袋温也随之上升,因此翻袋时应将菌袋排稀,防止高温死菌,发菌期50天左右为宜。

5、室外管理

耳场四周可撒施杀螟丹、辛硫磷等农药杀灭虫害。生长期以防治螨虫为主,可用15%哒螨灵1000-1200倍液,喷足水量,喷湿耳基部位,每隔3-4天喷1次。耳棚四周围密,防止风吹入耳棚。排袋架应牢固,木棍直径大于2厘米,木棍间相距20厘米,并同横边垂直。

6、开孔排场

接菌后经50-60天的培养管理,菌袋布满洁白的菌丝时即可开孔。用刮胡须刀片割洞穴,洞穴形状有V、∧、+O4种,以V型最佳。每袋割12-14个刀口,直径1厘米。开孔时避免损伤菌丝,穴与穴之间呈梅花型错开,菌袋间隔3-5厘米,倾斜80°放于畦床的排筒架上。

7、出耳

发菌后的菌袋能否正常出耳关系到栽培的成败。在菌袋未出耳前,通过喷重水,创造高湿、增光、增氧的生态条件,恒温控制在30℃左右,刺激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分化。毛木耳出齐后,转入生长管理,主要要控制好温度、湿度、空气、光线。

8、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八成熟,耳片充分展开,颜色由红褐色变为紫色或紫红色,边缘变薄时,应及时采收。采收时一手握住菌袋,一手抓住子实体顺时针旋转采下。采收时蒂头应采尽,不留原基,以防腐烂,污染菌袋。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417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