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儿鱼
0 赞数:0 #火锅#
耗儿鱼,学名绿鳍马面鲀,是暖水性中下层鱼类,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也见于朝鲜、日本海及太平洋西北部。耗儿鱼为什么没有头?耗儿鱼没有头是因为它的头部重量已经占了身体的50%,而且肉非常少,如果不去头,运输、冷冻及人工等成本都会增加一倍,所以商家都会把它的头砍掉,大家一般都看不到耗儿鱼的头。
详细介绍 PROFILE +

基本介绍

耗儿鱼,学名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 ,又称马面鱼、象皮鱼、孜孜色、皮匠刀、面包鱼、烧烧鱼、扒皮鱼、羊鱼、老鼠鱼、迪仔、沙猛。

暖水性中下层鱼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中国海洋捕捞中产量居第二位的重要经济鱼类。分布于东海、黄海及渤海,也见于朝鲜、日本海及太平洋西北部。

形态特征

体甚侧扁,长椭圆形。头侧视呈三角形,上缘斜直,吻长,尖突。口小,前位。上、下颌分别有牙2行和1行,呈门齿状。鳃孔较大,侧位。

鳞细小,上有数行小刺,直接生在基板上。背鳍2个,第一背鳍有2鳍棘,第一鳍棘始于瞳孔上方。臀鳍和第二背鳍相对,同形。两腹鳍退化,合成一短棘,连于腰带末端,不能活动。尾鳍圆形。

体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尾鳍绿色。

眼小、位高、近背缘。鳃孔小,位于眼下方,鳞细小,绒毛状;体呈蓝灰色,无侧线。第一背鳍有2个鳍棘,第一鳍棘粗大并有3行倒刺;腹鳍退化成一短棘附于腰带骨末端不能活动,臀鳍形状与第二背鳍相似,始于肛门后附近;尾柄长,尾鳍截形,鳍条墨绿色。

第二背鳍、胸鳍和臀鳍均为绿色,故而得名。

产地及产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主要产于东海及黄、渤海,东海产量较大。其主要渔场和渔期如下:在温台外海、对马海峡和闽东渔场,旺汛期为12月至翌年3月。

钓鱼岛渔场旺汛期为3至5月;舟山渔场和舟外渔场的盛渔期为5至6月;在黄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渔期为4至10月。

生物学特性

生活在外海底层,栖息于水深50~120米的海区。适温范围在13~20℃,以14~17℃为最适温度。喜集群,在越冬和产卵期间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一般白天起浮,夜间下沉。

杂食性,主食桡足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浮游甲壳动物,兼食软体动物和珊瑚等。产卵前后均大量摄食,而在产卵盛期则少食或不食。昼夜间主要在下午到上半夜摄食,而在下半夜到上午则较少摄食或不摄食。绿鳍马面鲀的垂直移动现象不仅由于追食饵料生物所引起,主要与其本身生活习性有关。

体长一般在180~220毫米,据东海区测定,1龄鱼平均体长119.5毫米,体重44.5克; 2龄鱼159.9毫米,70.9克; 3龄鱼194.8毫米,136.9克; 4龄鱼215.2毫米,190.8克; 5龄鱼229.2毫米,231.3克; 6龄鱼245.9毫米,283.5克; 最高寿命超过10龄,体长超过300毫米。

东海绿鳍马面鲀的产卵期为3~5月,产卵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上旬; 黄海绿鳍马面鲀为5月下旬至6月底。东海产卵场范围在东海外海钓鱼岛西北部、北部,25°30′~27°N、122°~125°E一带水域。

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7.5~19.5℃,盐度为34.6‰~34.8‰。黄、渤海的产卵场主要在近岸7~40米浅海区,产卵适温15~21℃。卵粘性,卵径0.63毫米,具单油球,油球径0.20毫米。怀卵量5.49万~32.78万粒,一般为6万~10万粒。

1年产卵1次,属分批产卵类型。受精卵在17℃水温下,经77小时陆续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96毫米。雌性初次性成熟的体长为107毫米,最小体重为20克。产卵群体的年龄组成中,以2~3龄鱼为主,也有少数1龄鱼参加产卵活动。

东海产卵群有长距离洄游现象,以标志放流重捕情况分析,洄游距离在300海里以上的占20%,最长距离达870海里。

10月前后,主要在济州岛西南一带海区活动,之后部分鱼群逐渐向五岛、对马渔场移动,部分鱼群向32°~27°N、沿80~100米等深线一带洄游,12月至翌年3月上旬,鱼群在这两个海区越冬,3月鱼群到达东海中南部海区,4月前后在这一带产卵,5月上旬产卵后的鱼群洄游至东海北部及黄海索饵,5月下旬至7月在舟山渔场索饵的鱼群向舟山、吕泗外海及济州岛南部海区移动,6月下旬至8月在海洋岛附近海区索饵的鱼群逐渐向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洄游。

在五岛、对马渔场越冬的鱼群有一部分游向日本海和日本本州东部近海。

渔业利用

黄、渤海的主要渔场在黄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密集区主要有海州湾、乳山渔场、烟威渔场、莱州湾渔场、辽东湾渔场和海洋岛渔场。其中以乳山渔场和海洋岛渔场的渔获量最大,渔期在5~6月上、中旬。

东海的中心渔场在浙江南部外海,渔期在1~6月,3月为旺汛,5~6月渔场移至舟山、长江口外侧。各渔场中以东海渔场的产量较高。渔具主要是拖网、围网、小对网及圆网等。

群众渔业多用围网在白天捕捞,机轮则多以拖网在夜间作业。绿鳍马面鲀渔业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才发展起来的,渔获量逐年上升,1974年年产量为4.5万吨,到1978年已达27万吨。1987年达40.73万吨。1974~1985年间东海区总渔获量为200万吨,平均年产量为16.5万吨,成为中国海洋渔业中仅次于带鱼的主要捕捞对象。

黄、渤海年产量在60~70年代曾达1万~2万吨,80年代的年产量在3000~8000吨上下。

为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仅次于带鱼。营养价值甚高,蛋白质约与大黄鱼、银鲳相等,肝可制肝油。除鲜食外,还制成罐头、冷冻鱼片、鱼糜食品,是出口的水产品之一。综合利用的程度也很高,主要产品有浓缩鱼蛋白、鱼粉、蛋白胨、生化培养基、禽用鱼肝油、降脂丸等。

品尝吃法

水煮耗儿鱼

耗儿鱼洗净入盆,老姜切丝,葱部分切段,将姜丝葱段放入耗儿鱼盆中,倒入料酒搅拌均匀码味。

泡椒切段,泡姜切粗丝,干辣椒剪成段,放入适量花椒备用。

海带洗净切段,姬菇洗净。

锅入油待热,放入火锅料小火炒香,下泡椒泡姜,蒜瓣中火继续翻炒出香味后,加入适量清水,盐,转大火烧开,放入海菜,姬菇煮几分钟后,耗儿鱼用水冲洗干净放入锅中,熟后,放入适量味精起锅入盆。

另起锅放入适量油,待油热起烟关火,迅速倒入干辣椒花椒,淋入盆中,撒上葱花,一道麻,辣,鲜,香的水煮耗儿鱼就做好了。

干煸耗儿鱼

耗儿鱼洗净,加入盐,料酒,姜丝,蒜末,腌制15分钟左右。

锅入油待热,将耗儿鱼下锅炸制金黄捞起。

另起锅放入适量油,葱白、姜、蒜、干辣椒、花椒炒香,下入炸制好的耗儿鱼炒入味,即可盛出食用。

红烧耗儿鱼

耗儿鱼洗净后,在身上划两三刀,方便入味,加入料酒、蚝油、白糖、盐、白胡椒粉、生抽腌制15分钟。

锅入油待热,将腌好的鱼擦干水分,放入锅中煎制,翻面继续煎。

将切好的葱姜蒜放入,喷入料酒加入生抽、蚝油、白胡椒粉、白糖、少许盐。

加入适量热水,盖上锅盖,中火烧十分钟左右,将鱼翻面,再烧五分钟就可以了,

泡椒耗儿鱼

耗儿鱼洗净,砍成几大块,泡椒,泡姜切碎;大葱切成小段,蒜剁碎。

锅入油待热,爆香泡椒,泡姜,蒜末,豆瓣,花椒,下耗儿鱼翻炒几下。

加适量的水,白糖、盐,烧开后转中火,不用盖锅盖,烧至水收到还剩一些,鱼熟即可。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88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