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腾龙毛笔
0 赞数:0 #地方特产#
刘腾龙毛笔是河南省商丘市的特产,刘腾龙毛笔传统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传,毛笔为秦代大将蒙恬研制而成。汉高祖刘邦重视文化发展,将蒙恬创制的毛笔工艺纳入汉宫,命其刘氏族人学习研究,进一步精化,并将其所制之笔纳入宫廷专用毛笔,后有刘氏先人刘演掌握毛笔技艺相传至今。
详细介绍 PROFILE +

刘腾龙毛笔怎么样

刘腾龙笔庄继承祖传工艺,不断精研技艺、发新产品,其毛笔经久耐用,得心应手,受到书画界与社会的认可和赞美。

刘腾龙笔庄品种齐全,软毫、硬硬毫、兼毫齐备;长锋、短锋、中锋均有。

刘腾龙笔庄在毛笔生产制作工艺上相当讲究,从选毛到成品需要80多道工序,全凭手工精心制作。每一道工序环环相扣,步步紧跟,前一道工序不合格,下一道工序就无法进行。刘腾龙笔庄制笔用料更为考究,均在特定的区域内选购,如用浙江的羊毛、东北三省的黄鼠狼尾毛、江西的紫尖(山上野兔脊背上的硬毛)、山东的猪棕等。

刘腾龙笔庄毛笔制作独特,始终以“长做深栽”为根本。即别的毛笔笔杆内只有1.5厘米,而刘氏毛笔笔杆内为2.5厘米,这样样笔杆周身有力,书写时好用,笔力有劲。

刘腾龙毛笔的由来

源起:传统工艺绵延千载

说起刘腾龙笔庄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制笔匠刘彦,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西汉末年,王莽簒汉称帝。刘邦后裔刘彦逃难到河南,隐居乡村靠制笔为生,世代相传。刘彦被称为刘氏制笔先祖。

刘腾龙是刘氏制笔六十二代传人。道光年间,制笔名匠刘腾龙即名满京城,享誉一方。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攻陷大沽。为了避难,1858年刘腾龙携全家移居归德宁陵。他在宁陵开庄设店,立号为“刘腾龙笔庄”,以制作毛笔为业。

据《宁陵文史资料》(第二辑)记载:“路东是汝南人刘腾龙开的‘刘腾龙笔庄’,其大小狼毫最著名。”据《宁陵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二年(1886),刘腾龙之子刘东楼接管笔庄。清宣统二年(1910),归德府知府万本端用过刘腾龙毛笔后赞不绝口,亲自为笔庄题写‘门匾’和‘笔幌’”。

传承:百年老店世代嫡传

从1858年挂牌设店算起,刘腾龙笔庄上下传承已七代,历时一百六十多个春秋。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写就的不但是一个家族的兴衰,更是一个社会的演变。

1948年11月,宁陵解放。刘腾龙笔庄由第四代传人刘家祥掌管,其二弟刘家骥(刘兰亭之父,不幸早逝)、三弟刘家庆共同经营。笔庄原来在古城北街路东,后搬迁到南街路东。1955年,全县工商业改造,刘腾龙笔庄被合并到宁陵县商业服务公司。

在刘腾龙笔庄世代传承中,第五代传承人刘兰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父亲早逝,从小跟随伯父刘家祥学制毛笔。1982年生产队解散,他重操旧业,在家中开了一个毛笔小作坊,领着一家老小制作毛笔,并跑着四处销售。

在宁陵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刘兰亭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008年“刘腾龙笔庄”重新在工商局申领营业执照,并将“刘腾龙”品牌在工商总局注册商标。2009年3月25日,“刘腾龙笔庄”重新在宁陵张弓北路挂牌。门面招牌由现代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

据《刘氏家谱》和“刘腾龙笔庄制笔传人一览表”记载:笔庄创始人为刘腾龙,传于子孙后代刘东楼、刘汝震、刘家祥、刘兰亭、刘应璋和刘恩杞。目前,笔庄在第五代传人、年逾七旬的刘兰亭指导下,由一子二女刘应璋、刘艳丽、刘艳云苦心经营。

刘应璋长子刘恩杞大学毕业后,回到笔庄学习制笔技艺,正式成为刘腾龙第七代传人。刘兰亭还动员儿媳和女婿们加入毛笔制作行业,进一步扩大制笔人队伍。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1385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