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大米
0 赞数:0 #地方特产#
晋祠大米,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上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晋祠大米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性软而韧,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起来清香爽口,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做饭时即使连蒸几次,仍然粒粒分明。
  • 分类: 米面粮油
  • 农产品标志产品编号: AGI00213
  • 农产品标志证书持有者: 太原市晋祠区王郭种植专业合作社
  • 农产品标志登记年份: 2010年
  • 产地: 山西省 太原市
详细介绍 PROFILE +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晋祠大米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性软而韧,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起来清香爽口,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做饭时即使连蒸几次,仍然粒粒分明。

2、内在品质指标:晋祠大米营养价值高,富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利的元素,其蛋白质8.99g/100g比普通大米7.4g/100g高1.59g/100g;磷0.15g/100g比普通大米0.11g/100g高0.04g/100g;硒0.4mg/100g比普通大米0.0223mg/100g高0.3777mg/100g;维生素B1 0.16mg/100g比普通大米0.0011mg/100g高0.1589mg/100g。

3、安全要求:晋祠大米的安全卫生指标符合《晋祠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太原市晋源区地方标准DB140110/T001---2007)的规定。

历史由来

在晋祠东部,是全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清代许荣用"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联、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稻田生产的盛大景象。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性软而韧,连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素有"七蒸不烂"之说,因而,人们把晋祠大米与天津小站大米一起列为华北名产,晋祠由此而享有“北国江南”之美誉。

晋祠大米栽培历史悠久,西汉即有大面积种植。隋开皇六年(公元568年),"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宋嘉佑年间,稻田浇灌面积曾达到了万余亩。现全区种植面积26370亩,总产量13002吨。

作为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申报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走过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后,千年名米——晋祠大米产量日减,几近绝迹。从2006年起,一群晋源人抱着复兴这个千年品牌的理想,在千亩农田试种晋祠大米,第一年便试种成功,年总产量达到100万斤以上,经农业部门检测,其品质“已恢复至30年前的标准”。

2009年6月10日,从晋祠无公害大米示范区建设研讨会上传来消息,作为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祠大米开始申报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与此同时,区、市乃至省相关政府部门,都把晋祠大米的做大做强,列入了议事日程。

生长环境

晋祠大米之所以有优良的品性,完全得益于其自然生长环境。晋祠大米生长过程由晋水灌溉,而晋水由地下岩溶排泄而出,已有二百万年的历史,并保持着恒温17度的特性,含有明矾、钾等多种矿物质;晋祠大米的生长地表土有深厚的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因此,晋祠大米性微寒,呈弱碱性,也符合人体体液呈碱性的需要;此外,晋祠位于东经112°30′、北纬37°42′,属于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充足的日照、适宜的季风,都为水稻的开花、授粉、抽穗,提供了生长条件。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10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