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钵
0 赞数:0 #小吃#
神仙钵也叫打边炉,和火锅类似,是梧州的特色美食小吃,非常能代表梧州的节庆美食文化。吃神仙钵是将炖钵放在炉上,当汤水煮滚,以手打鱼滑、牛肉滑、虾滑、鱿鱼、蜇皮、鸡鸭等为肉菜上料,烫熟食用,菜料不断吸进汤里的味道,形成酸、甜、爽、脆的风味。神仙钵在吃的时候将菜一件一件地放到炖钵里边烫边吃,吃了一件接连再烫一件,寓意喜气连年!
详细介绍 PROFILE +

神仙钵制作方法

神仙钵的用料制作都十分独特,取白醋二斤、红糖六两、沙姜三两,用瓦钵在炭炉上熬成汤;钵的底料一般放进甜酸野味的鸡红、鸭红或鹅红。选用牛三星(牛黄喉、牛肝、牛双弦)以及鱿鱼,蜇皮等为肉菜上料,猪肠、肚、牛肠、牛肚等猪牛杂亦可。把这些肉料洗净切好,分成若干小碟,摆在众人面前,食用时一件件夹起放在炖钵里烫,不时翻动,让其慢慢烫熟,边烫边吃。

神仙钵什么叫神仙钵

其一是它与其他地方的打火锅的食法不一样,不是将整碟肉菜倒进炖钵去烫,而是将肉菜一件一件地放到炖钵里烫,边烫边吃,吃了一件接连再烫一件,这种吃法悠然自得,如神仙般的感觉;其二是因为其酸甜野味,有腻不滞,越吃越想吃,活像神仙肚;三是其风味独特,神仙闻了也挡不住诱惑,故名神仙钵。

神仙钵文化定位

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为神仙钵作文化定位,指出神仙钵堪称梧州春节节庆美食文化的特色菜,寓意喜气连年!

神仙钵历史发展

神仙钵在清朝时流传在梧州的街头巷尾,一张矮桌、一锅汤、一群人,一起围绕着吃,吃法流于民间,流于市井,到民国时期,梧州有三家专营神仙钵的酒家,其中尤以“豆沙坤神仙钵”最为闻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神仙钵曾一度消失,直至八十年代,神仙钵又重新在梧州出现。但是现在神仙钵在梧州渐渐走出了年轻人视野,一些知道它的人估计只有老一辈了,被时下的火锅所取代,少了一些情怀,也正是现在的“快餐时代”让神仙钵这种悠然自得的吃法逐渐走向消亡。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2416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