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0 赞数:0 #哲学家#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后圣”。他提出“性恶论”,强调后天教育与礼法对人性改造的作用,主张“礼法并施”,首创唯物主义自然观“天行有常”,反对鬼神迷信,倡导“制天命而用之”的实践精神。其著作《荀子》系统阐述如“劝学修身”等理念,培养出韩非、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深刻影响中国政治与哲学发展。
  • 中文名: 荀子
  • 别号名称: 荀况,荀卿,孙卿
  • 出生日期: 公元前313年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赵国
  • 去世日期: 公元前238年
  • 职业职位: 思想家、教育家
  • 主要成就: 被尊为“后圣”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约前313年,生于赵国郇邑(今山西临猗县一带),名况,字卿,时人尊称为“荀卿”。

约前286年,首次游学齐国,入稷下学宫。向齐相进言“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

前283年-前265年,第二次游学齐国,因学问渊博、德高望重,三次被推举为稷下学宫“祭酒”,成为当时学术界领袖。

前266年-前255年,中年时期赴秦国进行政治考察,会见秦昭王与秦相范雎。

前255年,赴楚后,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任职期间,将儒家思想与实际治理结合,推行礼法并用的政策,但遭小人谗言诋毁,被迫辞去兰陵令,转赴赵国。

约前253年,离楚赴赵,被赵孝成王拜为上卿。期间,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前议论兵法,提出“仁义之师”“以德服人”的军事思想,强调“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约前250年,春申君再次邀请他返回楚国,复任兰陵令。此后近二十年,定居兰陵,一边继续讲学授徒,一边著书立说,总结毕生思想。

前238年,春申君被李园杀害,因与春申君关系密切,失去政治依靠,遂罢官。此后专注于著述,直至去世,葬于兰陵。

主要作品

《劝学》《修身》《不苟》《非相》《性恶》《天论》《礼论》《王霸》《非十二子》《富国》《荣辱》等

贡献影响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详情参考易中天教授《先秦诸子之百家争鸣》),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人物评价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文章已有语录体发展成为标题论文,标志着中国古代说理文趋于成熟。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此外,荀子还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435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