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天台山易筋经),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传统体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台山易筋经,是民间传统的健身功法。易筋,即变易筋骨。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带动内脏运动,故又称为“脊柱运动”。《易筋经》为明代天启四年(1624)天台山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达摩撰写,在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版)以及当代康戈武著《中国武术实用大全》(中华书局2014年版)《中国大百科书(体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都有记载。它原系道家导引之术,被推为中国传统健身功法的经典。2002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四种健身功之一。
  • 遗产项目编号: Ⅵ-93
  • 申报地区: 浙江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项目序号:1454

项目编号:Ⅵ-93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所属地区:浙江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

保护单位:天台山桐柏宫

历史溯源

《易筋经》为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宗衡于天启四年(1642)编著。天台位于浙江东部的台州,台州为武术之乡。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台州抗倭的4年间(1559—1562)曾写下兵书《纪校新书》,总结了明代流行的各种拳法。台州境内的天台山为道教洞天福地,历代高道辈出,葛玄、司马承祯、李白、徐灵府、冯惟良、叶藏质、张无梦等皆曾修真于此。天台山也是道教南宗祖庭桐柏宫所在地。南宗为宋代紫阳真人张伯端所创,其修持功法强调“先命后性,性命双修”,注重动功和静功同时修炼。《易筋经》的基本功法则与南宗修持法相同。天台山同时还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天台宗三祖慧思曾修学道教神仙方术,他在《誓愿文》中说:“藉外丹力修内丹。”故佛教天台宗的修炼方法里有意守丹田、六字诀等道教功夫,其中六字诀气法后传入少林,为少林七十二基本功法之首。

桐柏宫南望可见天台紫凝山。紫凝山重峦叠嶂,幽谷奇洞,云雾缭绕,相传为紫凝道人习武著书之地。紫凝道人正是在天台深厚的道释武文化滋养下,将道教南宗修炼方法和中华武术融合为一体,从而写下了《易筋经》。《易筋经》集中华武术气功之大成,提出了“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内壮外强、内坚外勇”的统一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气功体系,奠定了中华武术气功的基础。

《易筋经》序言其为少林达摩所传。对此,武术史学家唐豪曾作了详细考证,并在《少林武当考》中指出:“此书疑是羽流所作,托名达摩以售其欺者耳”,断定《易筋经》是道士或修道者所作的伪书。另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书·体育卷》等书的考证,《易筋经》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作。

艺术特色

天台流传的易筋经,桐柏宫有“紫微八势”,天台民间还存有多种版本,如奚氏易筋经(三节十四势)、弘道易筋经(三十六势)、左溪易筋经(共三节二十二势)等。天台山易筋经以“桐柏宫紫凝八式”最为代表。即根据人体经脉特征,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通过吐纳贯气,内练五腑、外练筋骨,达到增强筋骨的目的。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天台山易筋经内练五腑、外练筋骨,内外结合、阴阳互通,集中体现了中国道教南宗的“性命双修”的思想。它在道家的吐纳炼化的基础上,融合佛教的参禅、儒家的修身养气、医家的导引等中国众多的养生之道,在民间传承中呈现多元性,为研究民间健身功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活教材。

保护措施

2021年5月24日,易筋经(天台山易筋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为Ⅵ-93。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432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