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非遗“绝活儿”大六分村登杆相传兴于西汉时期的“猕猴缘杆”,指的是人们像猕猴一样赤脚往杆子上爬,向上天求雨,祈求美好生活的一项活动,到清朝乾隆年间,传到大六分村,并成为盛极一时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遗产项目编号: Ⅵ-106
  • 申报地区: 天津市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项目序号:1467

项目编号:Ⅵ-106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所属地区:天津市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天津市静海区

保护单位:天津市静海区台头镇大六分村村民委员会

历史溯源

大六分村居于静海区台头镇,2009年10月大六分村登杆被命名为“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21年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六分村登杆会始于清乾隆八年。有据可考的传承谱系为六代。“登杆会”的核心道具为“龙杆”,由高杆、杆墩、铁圈,铁芯子等构成表演空间。演员赤足手脚并用攀爬至杆、圈、芯子各部位,分别摆出不同姿态和造型。

艺术特色

杆会中,祈雨活动的主体是男性,这和村落中权力的运作是同一种结构,村务、村政归村书记和村长管理,而民事以及与宗教、祭祀相关的活动也是由村书记和村长管理。登杆圣会的整个表演是一套神圣的沟通体系,沟通了天和地、阴和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任何仪式都是一个或多个过程的整合。仪式过程的意义并不在其过程本身,而在通过仪式过程所达到的镶灾效果以及仪式过程中的‘度过’含义。祈雨仪式过程亦在此列。无论早涝灾害的大小,都会或多或少地造成人们财产的损失和心理的恐慌基于民众的信仰,他们相信通过举行各种有效的析雨仪式,会缓解甚至化解灾害,而且仪式过程的进行也在民众心理上造成一种‘危机度过’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由危机带来的恐慌。”

大六分村现在仍然传袭着干旱季节求雨的习俗,每年四月份的时候,如果天气连续干旱,再不下雨庄稼就无法播种种植,他们就会把举行祈雨仪式:首先燎杆,然后请杆,把杆请到会房外面的广场上,把杆立起来,燃放鞭炮后,鼓钹齐奏以求雨。据会员讲,祈雨仪式后,多少总会下点雨,还是很灵验的。有的时候,四里八乡的人因受干旱之苦,也来会里求雨,让杆会的人把杆请到会房外求雨,附近的村民都知道大六分村的杆是小白龙的化身,相信其神圣性和灵验性。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373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