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大旗,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迎大旗,又称迎龙虎大旗、竖大旗或竖迎大旗,由70到80个壮汉将旗杆40米 ,旗面300平方米的龙虎大旗进行竖迎活动。迎大旗是磐安县特有的群众性传统民间竞技活动,也是磐安民俗文化活动的标志性节目。2007年6月5日,迎大旗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24日,迎大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Ⅵ-97。
  • 遗产项目编号: Ⅵ-97
  • 申报地区: 浙江省
详细介绍 PROFILE +

相关项目

项目序号:1458

项目编号:Ⅵ-97

公布时间:2021(第五批)

类别: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所属地区:浙江省

类型:新增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

保护单位:磐安县文化馆

历史溯源

相传迎大旗与戚家军有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入侵,玉山人民深受其害。戚继光在义乌、东阳、磐安招募兵员、奋起抗倭。戚继光率义军高举龙虎大旗,指挥义军和村民壮勇与倭寇殊死搏斗,龙虎大旗于是成为戚家军战旗的象征。倭寇被击溃后,玉山人民为纪念抗倭英雄戚继光,遂迎起了“龙虎大旗”。

还有一种传说认为迎大旗与许真君有关。在磐安,许逊曾帮助茶农种茶、制茶、销茶,玉山茶农感其恩德,将他当作茶神来崇拜,尊他为“许真君”,或“真君大帝”。玉山镇马塘村纪念许逊的茶场庙建于宋徽宗年间,内有“真君大帝”匾额,匾额尚存;乾隆年间,茶场庙建成后,磐安民间便用迎竖龙虎大旗的方式纪念许逊。所迎旗帜的旗面之所以绘有龙虎,是因为许逊是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而“青龙”、“白虎”是道家的特色文化。

方法技巧

大旗主体由旗头、旗面、旗杆、拢耸(升)竹、旗索、旗叉和旗杠等七个部分构成。

旗头高1.5米,上半部分称“帽”,“帽”上插小旗一面,下半部分样子像是葫芦,用竹篾编成,外裹红布,插三面小旗,并编了流苏,系上飘带,迎风而飘如凤头摆动。旗面用300丈底色绸,由民间画师绘上龙虎、祥云、花鸟等彩色图案。旗杆分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是一根直而长的大杉木,长15至18米,上半部分是一根特大毛竹,长15至17米,竹桩底部打通竹节,竖旗时将竹竿套在木杆尖上,连接处用九个铁箍固定,以防竹竿裂开。整根竹木旗杆长约33米。拢耸竹即撑杆,每根长12米,共36根,上端有小孔,用于系座绳,竖旗时系在旗杆上。大旗竖好后,拢耸竹分成伞形支撑大旗,并使用3条旗索系于旗头下的旗杆上,使大旗处于平衡位置。旗叉呈“丫”字形,在竖大旗时用于推动旗杆。旗杆在迎大旗时扛抬大旗用。

艺术特色

迎大旗有六个环节,依次为祭祀保平安、接旗头旗杆、穿旗面系拢耸竹与旗索、竖大旗、固定大旗、收大旗。其中,迎大旗的技术难度超过竖大旗,故用迎大旗指称整个竞技活动。每面旗需80至100名壮汉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方能竖起。

地域分布

迎大旗在主要流行在磐安县的玉山地区,玉山镇、尚湖镇、尖山镇、九和乡、胡宅乡等地也有迎大旗的传统。

传承保护

迎大旗的旗大得惊人,如岭干村的大旗经过丈量,旗杆长达33米,旗面面积达579.80平方米,旗面绘彩色图案,旗头新颖别致,饰有流苏飘带,如彩凤点头,华美壮观。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5737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