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电疗仪的工作原理和适应症
1、生物电调节机制
细胞电位平衡:低频电疗仪通过外加电流使细胞内外正负电荷达到平衡状态,纠正细胞间质电荷失衡,改善生物电传导,低频电流可模拟人体自然生物电规律(频率、强度、波形),引发共振效应以恢复组织功能。
动作电位触发:刺激细胞膜去极化,促进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外流,生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神经肌肉刺激效应
镇痛作用:通过刺激感觉神经纤维(如Aβ纤维),阻断痛觉信号向中枢传递(门控理论),促进内啡肽等镇痛物质释放,抑制疼痛感知。
肌肉功能改善:直接激活运动神经或肌肉纤维,引发被动收缩,预防萎缩或增强肌力(EMS技术),适用于神经损伤后的功能重建。
循环与代谢促进:电流刺激可扩张局部血管,加速代谢废物清除及组织修复。
使用低频电疗仪时需要注意什么
1、禁忌人群
心脏疾病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或严重心脏病患者禁用,电流可能干扰起搏器功能或诱发心脏不适。
孕妇:避免在腹部、腰骶部使用,以防电流影响胎儿发育。
皮肤问题者:皮肤破损、感染、湿疹或急性炎症部位禁止使用,可能加重损伤或引发感染。
其他禁忌:恶性肿瘤、癫痫、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及治疗区域有金属异物者禁用。
2、操作规范
参数调节:根据个体耐受度调整电流强度和频率,初始建议低强度,逐步增加。
电极放置:确保电极片与皮肤紧密贴合,避免接触不良导致刺痛或灼伤。
治疗时间:单次使用不超过30分钟,每日1-2次,避免过度刺激导致肌肉疲劳。
3、不良反应处理
皮肤过敏:若出现发红、瘙痒,立即停止使用并清洁皮肤。
异常疼痛:降低强度或暂停治疗,持续不适需就医。
低频电疗仪对人体有害吗
1、过敏
低频电疗仪主要是通过刺激神经和肌肉的方式,恢复神经的受损,促使肌肉活动。正常规范使用一般不会出现危害,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的情况,一般是自身皮肤比较敏感、免疫力低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斑疹的情况,可能会伴随红肿和瘙痒。
2、烫伤
部分患者在使用低频电疗仪时,可能操作不规范,此时可能会引起烫伤的情况,皮肤局部可能会出现红肿,甚至水疱。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湿润烧伤膏、烧烫伤膏、磺胺嘧啶银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3、肌肉麻木
由于该仪器的原理是刺激神经,如果力度过大,可能会在使用后,出现肌肉麻木的情况,严重时还有可能会损伤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