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檀禅林
旃檀林
0
赞数:0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旃檀林,又称“旃檀禅林”,位于九华街西南,全国重点寺院。旃檀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砖木结构,由4座厅堂式民居和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而成;其中主殿高六丈三尺,殿内长、内宽、内高均为19米,以与菩萨二月十九日诞辰、六月十九日出家、九月十九日成道的三吉日悉心相应。旃檀禅林内梁栋、门窗、佛龛雕刻精美,藏有匾额、碑刻、法器、供器、瓷器、木器等文物。
旃檀林基本信息
所在景区
九华山风景区
九华山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地藏菩萨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自唐代以来,有据可查的肉身就近20尊(其中有三尊道士肉身),现在依然有5尊供信徒朝拜。九华山由11大景区组成,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清溪幽潭、飞瀑流泉,九大主峰如九朵莲...
相关景点

旃檀林简介

旃檀林,又称旃檀禅林,位于九华街西南,背倚“琵琶形”山丘,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据传初建时,僧人伐寺后琵琶形山丘上古树,见其木质坚硬,纹络纤细,酷具异香,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山丘与佛经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相似,因以名寺为“旃檀林”。如今的旃檀林是十九世纪末期重建的规模宏大的寺庙,是全国重点寺院。旃檀禅林的芙蓉峰下还有殿堂,九华山第十一尊佛教不败金身——明净和尚,就供奉在这里。

建筑布局

旃檀林为砖木结构,由4座厅堂式民居和宫殿式大雄宝殿组合而成。东为僧房、斋房、敞厅堂,3层楼阁,有内落水小天井。西为云水堂,敞厅4开间,2层楼,小天井。僧房和云水堂之间为前厅,内用板壁隔成弥勒殿和韦驮殿,进深20.5米。殿两侧是两层楼阁。厅前有狭长形封闭院落,石板铺面,后为四落水天井。大殿西侧是花厅,两层楼,有花院,名“山中天”。寺内梁栋、门窗、佛完雕刻精美,藏有匾额、碑刻、法器、供器、瓷器、木器等文物。

大悲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重檐翘角,琉璃歇山顶,殿长、宽、高各19米,环廊长25米,建筑总面积1104平方米。内供四面千手观音菩萨樟木雕像,高9.19米(莲座、莲台3米,菩萨像6.19米)。东西两旁供陀罗尼八十四像,后方供三十二应身、禅宗6位祖师像。

大愿宝殿坐南朝北、宫殿式、重檐歇山顶,殿长、宽、高各19米,环廊长28米,建筑总面积1340平方米。内供四面金身的地藏铜像,9.9米高。四维供120尊地藏菩萨坐像(金身铜像),高1.4米。

大雄宝殿位于大悲、大愿两殿北侧,占地近千平方米。坐南朝北,宫殿式,脊高30米、长44米、宽32米,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地上面积729平方米,地下室面积931平方米)。殿内供华严三圣铜像,高14.8米(底座1.8米)。佛像背壁是巨幅海岛群雕。殿内两旁供十八罗汉塑像,高9米。

老大殿占地350平方米。九莲院建筑面积7500余平方米,床位200多张。另附属斋堂、客房等设施。

历史沿革

旃檀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旃檀林为化城寺72寮房之一。

道光时寺尚存,咸丰年间兵毁。

光绪十二年(1886)定禅和尚募化重建。

民国初年住持福星扩修,居士易国干赠额“福慧双修”。继任住持镇安扩建殿宇,安单接众。

1958一1977年为九华山佛教大队驻所。

1978一1985年为九华山佛教协会驻所。

1982年,九华山管理处重修殿宇,建筑面积2849平方米。

1994年,在旃檀林老大殿旧址东南侧建成大悲宝殿。

1999年,又在旃檀林老大殿旧址西南侧建成大愿宝殿。

1998年,老大殿按原貌移建于大愿宝殿西南侧芙蓉峰麓。

2007年,在西南角新建九莲院。

相关词条推荐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7368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