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猪
0 赞数:0 #黑猪#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内江猪原产于四川省内江县,属西南型猪种,全身被毛 黑色,体形较大,体躯宽而深,前躯尤为发达。头短宽多皱褶,耳大下垂,颈中等长,胸宽而深,背腰宽广,腹大下垂,臀宽而平,四肢坚实,对炎热、寒冷和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均能适应。内江猪生产区域位于四川盆地东南浅丘地区,海拔约350-450米。沱江、清流河及其支流纵横交错,贯通全境。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内江猪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 分类: 畜禽肉蛋
  • 农产品标志产品编号: AGI00633
  • 农产品标志证书持有者: 内江市种猪场
  • 农产品标志登记年份: 2011年
  • 产地: 四川省 内江市
详细介绍 PROFILE +

内江猪原产于四川省内江县,属西南型猪种,全身被毛黑色,体形较大,体躯宽而深,前躯尤为发达。头短宽多皱褶,耳大下垂,颈中等长,胸宽而深,背腰宽广,腹大下垂,臀宽而平,四肢坚实。内江猪可分为早熟种饲养12个月体重可达125千克,中熟种饲养12个月体重可达150千克-180千克,晚熟种饲养2年体重可长到250千克。母猪繁殖力较强,每胎产仔10-20头。初生重0.78千克。

外形特征

全身被毛 黑色,体形较大,体躯宽而深,前躯尤为发达。头短宽多皱褶,耳大下垂,颈中等长,胸宽而深,背腰宽广,腹大下垂,臀宽而平,四肢坚实,对炎热、寒冷和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均能适应。以此猪为父本与其他地方猪杂交,杂种后代日增重提高15%~20%。以杜洛克猪等为父本,杂种后裔的胴体瘦肉率增加,皮肤变薄,日增重也明显提高。

产地和分布

主要产于 四川省的 内江市和内江县,而以内江市东兴镇一带为中心产区,历史上曾称“东乡猪”。建国以来,内江猪数量发展很快。

繁殖性能

据切片观察,30日龄小公猪 睾丸的曲精细管出现初级精母细胞,45日龄时出现次级精母细胞。小公猪54日龄时有爬跨行为,62日龄时在睾丸和附睾涂片中发现成熟精子。农村的公猪一般5~6月龄、国营农牧场的7~8月龄时初次配种。在农村,公猪利用年限短,一般之岁前即行淘汰;在国营农牧场,多利用3~5年。

母猪于113(74~166)日龄时初次发情。农村的母猪一般6月龄、国营农牧场的8~ 10月龄时初次配种。母猪利用年限较长,最适繁殖期为2~7岁。

母猪泌乳力较强。平均日泌乳(3头)3.33公斤;60天总泌乳量,初产为145.4公斤,经产力186.8公斤。

肥育性能

农村传统习惯采用“吊架子”方式饲养肥育猪,皆喜养大猪。出槽肥育猪体重多在 150公斤左右,间有200公斤以上者,肥育时间长达1.5~2年。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受收购价格影响,肥猪体重多为75~85公斤。据对农村12头肥育猪调查,仔猪体重从10.27公斤增至79.54公斤,需309天,日增重224克,屠宰率68.18%, 花板油比例6.31%,肉、脂、皮和骨分别占洞体重的47.19%、27.4%、15.75%和9.65%。

肥育猪适宜屠宰体重随营养水平和饲养方式不同而有区别,大致以90~100 公斤为宜。据试验,在日粮中的消化能和消化粗蛋白全肥育期平均为5.60兆卡和244 克的较好营养水平下,体重达90公斤时的日增重562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4公斤,胭体中肌肉和脂肪比例分别为38.2%和38.7%。90公斤以后增重速度仍然较高,体重达120公斤时的口增重为587克,每公斤增重耗混合料3.7公斤, 胭体中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分别为32.8%和46.9%。随着屠宰体重的增加,体脂肪的沉积和每单位增重耗料亦有所增加。

适应能力

内江猎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忍受力强,对逆境有良好的适应性。据各地引种观察,在我国炎热的南方或寒冷的北方,在沿海或海拔4 千米以上的高原都能正常繁殖和生长。

内江猪有适应性强和杂交配合力好等特点,是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开展猪杂种优势利用的良好亲本之一,但存在屠宰率较低,皮较厚等缺点。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7664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