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包子
0 赞数:0 #小吃#
团结包子原名叫蒸肉,流行于四川藏族地区,是甘孜州的特色美食。据了解,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藏区,秋毫无犯,老百姓蒸制“蒸肉”来款待,为了永远纪念这次难忘的会见,大家就把蒸肉改称为“团结包”。团结包子因个大可供众人围食而得名,外皮松软可口,里面的馅料丰富,有排骨、肥肉、土豆等,味道丰富,十分具有层次感,滋味绝佳,让人念念不忘。团结包外形别致,似包非包,似饼非饼,可大可小,小的一个可供五口之家一顿食用,大的一个可供一排人果腹。主食副食兼有,味道鲜香、油而不腻。每逢过年过节或者亲友团聚,常常蒸制这种团结包,以示庆贺。
详细介绍 PROFILE +

团结包子的由来

团结包子,并非是十八军进巴塘才开始发明的,团结包子确切一点说叫“蒸肉”,早在几百年前巴塘老祖宗就会做了,而且传承至今,说通俗一点叫大包子,在解放前,其制作需要的成分多而贵,限于经济条件和当时的物质匮乏,大多数家庭不敢“青睐”,只有极少数富家人享有,因此在过去显得微不足道,当今媒体传播团结包子由来也有其原因,那就是打造巴塘风土文化,让外面人进来尝尝巴塘的传统独特的美食而已。

团结包子的寓意和象征

团结包子象征着军民一家亲及民族团结。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藏区,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老百姓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军队。于是,就尊称他们为“金珠玛”。为了表达对“金珠玛”的深情厚谊,就蒸制“蒸肉”来款待。但是,家用的笼屉小,蒸出的数量有限,就到喇嘛庙借来大笼屉,一屉就够一排人食用。军民共食蒸肉,畅叙友情,洋溢着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欢快气氛。为了永远纪念这次难忘的会见,大家就把蒸肉改称为“团结包”。

团结包子制作过程

原料:

面粉1公斤、玉米面250克、牛肉或五花猪肉750克、土豆750克(小白菜亦可)、葱、姜少许、香油、味精、酱油、精盐适量。

做法:

1、面粉发酵、玉米面炒黄备用。肉和土豆切成大小一致的块或丁。肉、土豆、玉米面及各种调料拌和好。

2、将发面淤成大于笼屉面积一倍的圆形,在笼屉中央放一个直径约五六厘米的杯子。将淤成的面平整的放在中央杯子突出处,面片上放拌好的馅,在杯子突出处,荆一个小洞,使蒸时便于通气,将四周多余的面片按笼屉大小折捏一起,成了个中间有孔的大面饼。

3、上火蒸30一40分钟即熟,吃时将大蒸包随意切成块。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3652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