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毓泰
0 赞数:0 #物理学家#
 发布词条  
饶毓泰(1891年-1968年),江西临川人,中国现代物理学、教育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其博士论文《水银蒸气的低压弧光和它荧光的影响》发表于《物理评论》,首次揭示了低压汞弧放电的物理机制,解决了气体导电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成为国际气体导电研究的先驱。开创了国内原子光谱与分子光谱研究,提出反斯塔克效应实验方法,被誉为"中国光学学科先驱"。
  • 中文名: 饶毓泰
  • 别号名称: 饶俭如(原名)
  • 出生日期: 1891年12月01日
  • 性别:
  • 籍贯: 江西临川
  • 出生地: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
  • 去世日期: 1968年10月16日
  • 职业职位: 物理学家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1913年,初入美国加州大学,后转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并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

1918年,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后转入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

1922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研究低压电弧的电子发射速率的实验成果。同年返回祖国,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聘请,来到南开大学任教授,创立物理系并任主任。

1929年,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奖助金,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波茨坦天文物理实验室进修,从事原子光谱线的斯塔克效应的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论铷和铯的基本线系的二次斯塔克效应》论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在湖南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物理系主任。期间培养了杨振宁、黄昆、张守廉、邓稼先、李政道等一大批优秀物理学家。

1944年,休假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与A.H.尼尔森(Nielsen)等合作进行分子红外光谱的实验研究。

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55年6月,当选为首届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打击和迫害,饱受折磨。

1968年10月16日,“清理阶级队伍”时,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上吊自杀身亡。

1978年,平反昭雪,邓小平、乌兰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为其平反昭雪的追悼会上送了花圈。

人物影响

饶毓泰是国际上早期研究斯塔克效应的光谱学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在铷和铯原子光谱线的倒斯塔克效应实验中,观测到它们的主线系的分裂和位移现象。20世纪40年代与合作者在分子光谱和原子结构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记录了难以分辨的w3的转动光谱,为研究同位素气体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开辟了途径。

饶毓泰先后培养了吴大猷、马仕俊、马大猷、郭永怀、虞福春、黄昆等一批中国国内外物理学家。

饶毓泰先后为中、青年教师和外校进修教师开设了《原子光谱》《气体导电基本过程》《光的相干性理论》《塞曼斯效应与共振辐射》《荧光辐射的强度与偏振》《光磁双共振》等课程。

荣誉称号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人物评价

饶毓泰研究了气体导电过程,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饶毓泰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光学学科的先驱者。他为中国的早期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评)

饶毓泰对低压汞弧放电机理的研究有突出贡献。在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等研究领域中有重要建树。(北京大学校史馆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