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教育家)
0 赞数:0 #教育家#
 发布词条  
张伯苓(1876年-1951年),天津人,中国近代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以"教育救国"为毕生信念,创办南开系列学校,构建完整民办教育体系。同时在南开推行科学启蒙与体育强身并重的教育理念,将西方现代戏剧引入课堂,开创中国校园话剧先河;更以超前眼光首倡奥林匹克运动,主导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启中国奥运征程。其育人准则与革新精神,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 中文名: 张伯苓
  • 外文名: Zhang Boling
  • 别号名称: 张寿春(原名)
  • 出生日期: 1876年4月5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天津
  • 去世日期: 1951年2月23日
  • 职业职位: 教育家
  • 主要成就: 创立南开大学,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光绪十七年(189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航海。

光绪十八年(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北洋水师覆没,满怀激愤返师归。九月,北洋水师学堂第五届毕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毕业后服务于海军,之后随舰前往威海卫,归来之后,他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不久离职回天津执教于家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英国强租威海卫,随船送清廷官员前往办理移交手续,亲身经历了“国帜三易”的屈辱场面,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是年,他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执教严氏家馆,教授英文、数学、自然科学,共同开启了艰难的办学之路。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乘暑假航海东渡,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他决定成立中学,遂将严氏家馆、王氏家馆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即民间所称“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天津市南开区也由此得名。

民国六年(1917年),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次年回国,着手筹办南开大学。

民国七年(1918年),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12月,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建立南开大学。

民国八年(1919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学教室,南开大学创办伊始就建立了理科。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为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

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

民国十七年(1928年),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分别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和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大学部先迁长沙,继迁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张伯苓任校委会常委。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七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49年11月底,重庆即将解放,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而留守大陆。

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

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张伯苓谈教育》《张伯苓全集》《张伯苓自述》《张伯苓教育论著选》等

论文著作

《故乡情——我与马季先生的几次接触》《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浅论要讲大道理》等

贡献影响

教育思想

戏剧教育:在解放前,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中最重视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长蔡元培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学德国时,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国心理学泰斗冯特的学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说”是引起世人重视的,他对美育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的论述。张伯苓在美育理论方面的论著不多,而在实践和效果方面却超过了蔡元培。

音乐教育: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有其家教的根源。他父亲张久庵先生在晚清放弃科举仕途,着迷于弹拉吹打的乐器,尤其擅长琵琶,天津人誉为“琵琶张”。久庵公对音乐的执着笃学精神,耳濡目染,对张伯苓由爱好、欣赏音乐到实施音乐教育有重大影响。这表现在天津南开中学、大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方面。

创办南开

从“物力救国”幻想的破灭,到“教育救国”信念的确立,张伯苓的思想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从此,张伯苓以一个资产阶级教育先行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舞台上。

奥运先驱

张伯苓,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先驱人物,力促刘长春首个参赛奥运的主导人物,也因此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万千:“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张伯苓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人,是著名的奥林匹克教育家。1928年,张伯苓任名誉会长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派代表出席观摩了第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1945年抗战胜利,他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办第15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他对奥林匹克运动有六大贡献,堪称六个第一。

人物评价

光明网《南开创办人张伯苓诞辰》: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张伯苓历尽艰辛,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并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以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兴学育人,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周恩来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张伯苓的办学方针注重理工科教育,提倡教育救国,反对学生介入社会政治活动,但他却实实在在保护过进步师生。

北方网:张伯苓作为在他生活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其晚年,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张伯苓毕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从一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张伯苓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魏宏运:伟大的教育家应当造福于社会,并以自己的言行丰富着自己祖国的文化,其遗产也必为国人所尊崇和传承,张伯苓正是这样的人,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业绩在社会上、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被传诵着。特别是他创办的南开大学,为海内外所称道,堪称一流学府。

周恩来:张校长在他的一生中是进步的、爱国的,他办教育是有成绩的,有功于人民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