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0 赞数:0 #文人#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蔡元培(1868年-1940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体系奠基人,强调美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革新理念;文学思想倡导实用文与美术文分类,推动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新,主张“学为基本,术为枝叶”以打破传统经学桎梏;更以“五育并举”理念奠定现代中国教育制度基础。
  • 中文名: 蔡元培
  • 别号名称: 蔡振,周子余
  • 出生日期: 1868年01月11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祖籍: 浙江诸暨
  •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市
  • 去世日期: 1940年03月05日
  • 职业职位: 教育家,革命家
  • 主要成就: 中国近现代美育体系奠基人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1868年1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1885年,18岁时,设馆教书。

1892年,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殿试策论成绩为二甲三十四名。

1894年,春应散馆试,得授职翰林院编修。就在这一年,甲午战争爆发,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

1898年9月,返绍兴,任绍郡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

1903年,为抗拒俄国政府觊觎中国北方领土,与上海反清革命志士以对俄同志会的名义办了《俄事警闻》(后改《警钟日报》)。

1904年,他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

1907年5月,在德4年,他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2年1月,他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和《中学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他强调要把中学和大学建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

1916年12月,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新文化运动,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1917年1月,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

1917年,聘请《新青年》主编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聘请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新派”人物在北大任教,采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的制度,提倡学术民主,支持新文化运动。

1917年10月,主持教育部召开北京各高等学校代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规程。

1918年11月16日,发表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鲜明提出要“认识劳工的价值”,并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

1920年2月,下令允许王兰、奚浈、查晓园3位女生入北大文科旁听,当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

1933年,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主要作品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蔡元培选集》《蔡元培自述》《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美学文选》《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全集》《蔡元培语言及文学论著》《蔡元培论科学与技术》《蔡元培教育论集》《蔡元培美学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蔡元培学术文化随笔》等

人物影响

蔡元培对近代与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一、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二、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三、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他不仅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其中许多真知灼见,如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以及“依靠既懂得教育,又有学问的专家实行民主治校”等等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思想

他的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蔡元培认为:教育之于社会,有二大基本功能:一在引领,所谓“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也”;二在服务,“就是学校里养成一种人才,将来进社会做事”,或者“就是学生或教育一方面讲学问,一方面效力社会”。

人物评价

学者黄炎培:“有所不为,吾师之律己,无所不容,吾师之教人。欲人知求真一本自由,记从长绍兴中学,以至长北京大学,弗逾初旨。晚而主持科学研究。广纳众流,一贯斯道,从德量浑涵中,确标趋向,嗟余小子,心传窃奉终身。”

刘晓钢先生在实用文源流的研究中说:“到蔡元培的《论国文之趋势》、《国文之将来》,便正式把文章分为实用文和美术文(即艺术文)两大类,开始创立独立的实用文理论了。”

中共中央在唁电中誉其为“老成硕望”、“勋劳卓著”;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赞其为“高年硕学”、“万流景仰”。

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出了“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叶”的观点。

周恩来写挽联云:“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光辉伟大的功绩。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6392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