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
0 赞数:0 #诗人#
 发布词条  
陆游(1125年-1210年),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皆成就卓著。其诗风雄浑豪放与沉郁悲凉兼具,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既得李白雄奇奔放之姿,又承杜甫沉郁悲凉之韵,尤以炽热的爱国情怀影响后世深远。他所著《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为后世研究南唐历史的重要文献。
  • 中文名: 陆游
  • 别号名称: 放翁
  • 出生日期: 1125年11月13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市
  • 星座: 天蝎座
  • 生肖:
  • 去世日期: 1210年01月26日
  • 职业职位: 诗人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述职,偕夫人唐氏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初入仕途,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不久,调入京师,任敕令所删定官。进入朝中后,应诏上策,进言“非宗室外戚,即使有功,也不应随意封加王爵”。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以杨存中掌握禁军过久,权威日盛,多有不便,进谏罢免杨存中,高宗采纳,降杨存中为太傅、醴泉观使,升陆游为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负责司法工作。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上疏建议整饬吏治军纪、固守江淮、徐图中原。

隆兴二年(1164年)春,在镇江任上结识张浚,献策出师北伐,张浚赞扬为“志在恢复”。

乾道元年(1165年),调任隆兴府通判。

乾道五年(1169年)十二月,朝廷征召已赋闲四年的陆游,任为夔州通判,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携家眷由山阴逆流而上,采撷沿路风土民情,作《入蜀记》。

乾道七年(1171年),王炎宣抚川、陕,驻军南郑,召陆游为干办公事,得书甚为欣喜,只身前往南郑,与张季长、阎苍舒、范西叔、高子长等十余人同在南郑幕府任职。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作《平戎策》。

乾道八年(1172年),被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官职清闲,骑驴入川,颇不得志。次年,改任蜀州通判;五月,经四川宣抚使虞允文举荐,改调嘉州通判。

淳熙元年(1174年)二月,虞允文病逝,又调回蜀州通判。再任蜀州期间,深入考察地方风土民情,并先后造访翠围院、白塔院、大明寺等当地名胜,愈发爱上了这块天府之地,并萌发出“终焉于斯”的念头。

淳熙三年(1176年),为回应主和派攻击他“颓放”、“狂放”,自号“放翁”,进行反击。

淳熙五年(1178年),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先后任命为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淳熙六年(1179年)秋,被任为江西常平提举,主管粮仓、水利事宜。次年,江西水灾,号令各郡开仓放粮,并亲自“榜舟发粟”。

淳熙十三年(1186年),闲居山阴五年之后,朝廷才重新起用他为严州知州。入京向孝宗辞行,时诗名大胜,闲暇之余,整理旧作,命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十五年(1188年)七月,朝廷升为军器少监,掌管兵器制造与修缮,再次进入京师。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中原。

绍熙元年(1190年),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再次进言光宗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以尚风化。

嘉泰二年(1202年),被罢官十三年后,诏他入京,担任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一职,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并免去上朝请安之礼,不久兼任秘书监。

嘉泰三年(1203年)四月,国史编撰完成,升为宝章阁待制,遂以此致仕,时年七十九岁。

嘉定二年(1209年),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

主要作品

《游山西村》《示儿》《卜算子·咏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钗头凤·红酥手》《书愤》《冬夜读书示子聿》《临安春雨初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

人物影响

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士气尚盛,诗坛风气也颇为振作;随着南宋偏安局面的形成,士大夫渐趋消极,诗坛风气也变得萎靡不振,吟风弄月的题材走向和琐细卑弱的风格日益明显。陆游对这种情形痛心疾首,他高举起前代屈、贾、李、杜和本朝欧、苏、黄及南渡诸人(吕本中、曾几等)的旗帜与之对抗,以高扬爱国主题的黄钟大吕振作诗风,对南宋后期诗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江湖诗派中的戴复古和刘克庄都师承陆游。到了宋末,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更使陆游的爱国精神深入人心。

陆游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特别是清末以来,每当国势倾危时,人们往往怀念陆游的爱国主义精神,陆诗的爱国情怀也因此成为鼓舞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精神力量。陆游写山水景物和书斋生活的诗篇,因描写细腻生动、语言清新优美,也颇受明、清诗人的喜爱。陆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台的楹联,也说明陆游的这一类诗篇在后代拥有广大的读者。

创作特点

艺术风格上,兼具现实主义特点,又有浪漫主义作风。陆游性格豪放,胸怀壮志,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陆游的梦境、幻境诗,飘逸奔放,被誉为“小李白”。然而对功名的热望和当权者的阻力之间有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严酷的现实环境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因而陆游又崇尚杜甫,关怀现实,主张诗歌“工夫在诗外”,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陆游反对雕琢辞藻和追求奇险,其诗语言“清空一气,明白如话”。陆游重视锻炼字句,他的对偶,新奇、工整,而不落于雕章琢句之嫌。赵翼曾评陆诗“看似奔放实则谨严”,刘克庄亦有“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之叹。陆游的七言古诗《长歌行》,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迭起,寓恢宏雄放的气势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人物评价

朱熹: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

叶绍翁:天资慷慨,喜任侠,常以踞鞍草檄自任,且好结中原豪杰以灭敌。自商贾、仙释、诗人、剑客,无不徧交游。宦剑南,作为歌诗,皆寄意恢复。

陈訏:放翁一生精力尽于七律,故全集所载,最多最佳。

冯煦:剑南屏除纤绝,独往独来,其逋峭沉郁之概,求之有宋诸家,无可方比。

周恩来:宋诗陆游第一,不是苏东坡第一。陆游的爱国性很突出,陆游不是为个人而忧伤,他忧的是国家、民族,他是个有骨气的爱国诗人。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