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乳名沈郞。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绍兴十七年(1147年),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同年三月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夏,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为了调和阶级矛盾,竭力推行“正经界”;排解同安、晋江两县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师事李侗,是其思想一个大转变时期,因得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以后学说的基础。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
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
乾道三年(1167年),著作接连问世,盛名渐播。和张栻进行了一次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上最著名的会讲——朱张会讲,开创了会讲之先河。将东归旅途中所作的二百余篇诗文,汇集成《东归乱稿》一书。
乾道四年(1168年),开始了长达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时期。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在五夫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
乾道九年(1173年),作《重修尤溪庙学记》,亲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尤溪县学宫正堂。从此天下学宫匾皆模此刻制悬挂。
淳熙五年(1178年),任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次年到任,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蠲免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在南康军任上,为白鹿洞书院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请名师,充实图书,还请皇帝勅额,赐御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淳熙九年(1182年),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四书合刊,经学史上的“四书”之名才第一次出现。之后,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集注》,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
淳熙十年(1183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畔大隐屏峰脚下创建武夷精舍,潜心著书立说,广收门徒,聚众讲学。
淳熙十五年(1188年)十一月,上《戊申封事》。主张“正心”、“任选大臣”、“振举朝纲”等事。
绍熙元年(1190年),到漳州赴任。在漳州的全部施政变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而正经界则是他全部变革的灵魂。
绍熙五年(1194年),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改建、扩建了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到此讲课,使岳麓书院成为南宋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党禁”正式发生。以伪学罪首落职罢祠。
庆元六年(1200年),足疾大发,病情恶化,逝世。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下诏:“朱熹已经退休,拜授华文阁待制,赐予退休恩泽。
嘉定二年十二月九日(1210年1月6日),赐谥号为“文”。不久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
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
《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四书章句集注》等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清圣祖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南宋词人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清初江藩:晦翁是宗孔嗣孟,集诸儒之大成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