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出生于苏州,童年贫困孤独,九岁入读私塾,刻苦勤奋,思想独立,喜爱阅读,尤其沉迷于《水浒传》,成年后考取秀才,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
崇祯十四年(1641年),评点小说《水浒传》。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刊行评点王实甫《西厢记》,此外编辑唐诗选集《唐才子书》8卷,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并注释杜甫诗集。他亦开堂招生讲学,旁征博引,炫耀才学,颇受当地士庶赞赏。
顺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对其作品加以赞美“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他听说后,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与一百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控诉县令任维初危害百姓,结果被以叛逆罪判处斩首,于七月十三日行刑,是为哭庙案。
《随手通》《唱经堂诗文全集》《第五才子书》《第六才子书》《唐才子书》《必读才子书》《杜诗解》《左传释》《孟子解》《法华百问》《西城风俗记》《法华三昧》《宝镜三昧》《圣自觉三昧》《周易义例全钞》等
《沉吟楼诗选》《杜诗解》《宿昔》《北征》《秋兴》等
金圣叹的评本大受欢迎,流传日广,身后书商以他的名义出版别的著作,都题为“才子书”。金本《水浒传》和《西厢记》长期以来都是二书最流行的版本,金本《水浒传》甚至取代绝大部分旧本。清朝到民初三百年来,人们几乎不知道金本之前《水浒传》尚有其他版本,金本《水浒传》文字精练,结构紧凑,人物性格更有个性,更为适合阅读,被视为最有文学价值的版本。
金圣叹的评点,亦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仿效模范。中国的小说批评,以李贽开其端,由金圣叹发扬和推广,小说评点的方式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
18世纪中,金本《水浒传》与《西厢记》传入朝鲜,流传甚广,俞晚柱、李德懋等许多士人都甚为喜爱金本《水浒传》。朝鲜原本没有小说评论传统,19世纪时,石泉主人、朴泰锡、水山先生等作家受金圣叹启发,借鉴金圣叹评点的体例、手法与观点,分别创作了《折花奇谈》《汉唐遗事》《春香传》等汉文评点小说,标志朝鲜古典小说批评的真正形成。
徐增、廖燕等同时代士人的赞美,徐增称赞他博学多才,见识超卓。
顺治帝称赞他是古文高手,叫大臣不要用八股文的眼光衡量他。
胡适认为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
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