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0 赞数:0 #文人#
 发布词条  
范仲淹(989年-1052年),徐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其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还是出帅戍边,皆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虽仅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为王安石“熙宁变法”埋下伏笔;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闻名,文学成就涵盖散文、诗歌、词赋,代表作《岳阳楼记》以雄浑笔力抒写家国忧思,成为千古传诵的士人精神丰碑。
  • 中文名: 范仲淹
  • 别号名称: 朱说、范履霜、范文正
  • 出生日期: 989年08月29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籍贯: 苏州吴县
  • 祖籍: 邠州
  • 出生地: 江苏省苏州市
  • 去世日期: 1052年05月20日
  • 职业职位: 文学家、政治家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10月1日),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一介“寒儒”成为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

天禧元年(1017年),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

天圣三年(1025年),调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

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听闻他的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主持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的节操,即由他倡导开始,书院学风亦为之焕然一新,声誉日隆。

天圣六年(1028年),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十二月,宋仁宗召其入京,任其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天圣八年(1030年),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他也多次上疏议政,主张削减郡县,精简官吏,并多次上书陈述中央直接降敕授官的危害,又建议朝廷不可罢免职田。

景祐元年(1034年),调知苏州,兴建郡学。时苏州发生水灾,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次年,因治水有功,被调回京师,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康定元年(1040年),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一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兼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在戍边西北期间,逐渐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有才干的将领。

庆历二年(1042年),仁宗非常欣赏他的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件事。

庆历四年(1044年),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请朝廷力行七事: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专于遣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

庆历五年(1045年),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改为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随着与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六年(1046年),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

庆历八年(1048年),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此地。

皇祐四年(1052年)正月,调知颍州。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日在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下葬之后,仁宗亲自题写碑额为“褒贤之碑”,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后经屡次加赠为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追封楚国公。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宋钦宗“褒赠近世名臣”,特赠为魏国公。

主要作品

诗词

《渔家傲·秋思》《苏幕遮·怀旧》《江上渔者》《野色》《武夷茶歌》《御街行·秋日怀旧》《书扇示门人》《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斋中偶书》《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等

散文

《岳阳楼记》《严先生祠堂记》《答手诏条陈十事》《灵乌赋》《上执政书》《天竺山日观大师塔记》《与韩琦书》《与唐处士书》《上攻守二策状》《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邠州建学记》等

贡献影响

政治贡献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范仲淹针对北宋内忧(官僚队伍庞大,但行政效率低)、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现状,上《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十项改革纲领,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间,政治局面已焕然一新: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突出了实用议论文的考核,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破格提拔;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校。庆历新政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

教育方略

范仲淹亦身体力行,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足迹所涉,无不兴办学堂,教泽广被;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文学成就

范仲淹洞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重视文章的政治教化作用,主张文章是政治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风俗的醇厚讹薄、国家的兴衰成败。在经世济时思想的影响下,范仲淹反对宋初文坛的柔靡文风,提出了宗经复古、文质相救、厚其风化的文学思想。范仲淹的文章,立足点在于政而不在于文,在价值取向上与扬雄、王勃、韩柳以及宋初复古文论一样,具有历史意义和复古精神,对宋初文风的革新具有积极作用。

人物评价

姜遵:“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欧阳修: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苏轼: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毛泽东:中国历史上有些知识分子是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