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
0 赞数:0 #谋士#
 发布词条  
荀彧(163年-212年),颍川郡颍阴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被誉为“王佐之才”。他早年投奔曹操后,主导制定“深根固本”战略,力主迎奉汉献帝迁都许昌,奠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还为曹操举荐钟繇、荀攸、郭嘉等大量人才,构建曹魏人才体系,晚年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疏离,最终忧郁而终或服毒自尽,被后世视为汉室忠臣与谋略典范。
  • 中文名: 荀彧
  • 别号名称: 荀令君
  • 出生日期: 163年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 出生地: 河南省许昌市
  • 去世日期: 212年
  • 职业职位: 政治家、战略家
  • 主要成就: 被誉为“王佐之才”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初平元年(189年),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董卓乱政后弃官归乡,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但认为袁绍难成大业。

初平二年(191年),转投曹操,任司马,提出“深根固本”战略,助曹操稳固兖州根基。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袭占兖州,率军死守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并设计分化叛军,最终保全兖州。后建议曹操先定兖州再图徐州,奠定战略基础。

建安元年(196年),力劝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开启“挟天子以令诸侯”格局,被擢升为侍中、守尚书令,总揽军国事务。

建安二年-五年(197-200年),主持后方政务,助曹操击败张绣、吕布、袁术等势力。官渡之战中力主坚守,说服曹操反攻袁绍,奠定北方统一基础。

建安六年-十三年(201-208年),建议曹操暂缓南征,先平河北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208年)献计奇袭荆州,助曹操夺取荆襄之地。

建安十七年(212年),因反对曹操进爵魏公,被调离中枢。随征孙权途中,于寿春忧郁而亡(一说服毒自尽),享年五十岁,谥号“敬”。

魏咸熙二年(265年)追赠太尉。

主要作品

《迎驾都许议》《散斋得宴乐议》《田畴让官议》《报赵俨书》《报曹公书》等

贡献影响

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锺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人物评价

何颙:王佐才也。

曹操:吾之子房也。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曹植:“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唏嘘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

孙明君:“从理性出发,从现实出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伦理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