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五年(1060年),年十岁,写碑刻,临周越、苏轼字帖,人谓有李邕笔法。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为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临桂县、含光县尉。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元祐二年(1087年),迁居镇江丹徒。诗《题子敬范新妇唐摹帖三首》,苏轼等十六人于王晋卿西园晏集,作《西园雅集图记》。
元祐九年(1094年),由雍丘县令改监中岳祠(嵩山)。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八月中秋,苏轼去世,作《苏东坡挽诗》五首。
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由发运司属官改任太常博士、书学博士。
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书学博士,后任无为军知州。
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阳军知州。后卒于任上,葬于润州丹徒西南长山脚下。
《研山铭》《蜀素帖》《虹县诗卷》《多景楼诗册》《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宝晋英光集》《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等
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民国以来,人们对米芾书法艺术和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研习米书更是蔚然成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强调要在气质、意趣等方面严格分辨二者的区别”(阮璞《苏轼的文人画观论辨》)。他所谓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合于天造,厌于人意”等,都是以传统的造诣、功力、格法标准来要求绘画的。简单地说,就是旧的传统,新的趣味。同是文入画之祖的米芾却不屑于这样的调和,米芾的成功在于通过某种墨戏的态度和母题选择达到了他认可的文人趣味。米芾意识到改变传统的绘画程式和技术标准来达到新的趣味的目的。
人民网:米芾是北宋最杰出的艺术大家之一,造诣全面,主要体现于书法、绘画与收藏三个方面。
新华网: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宋代黄山谷: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风气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