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0 赞数:0 #书法家#
 发布词条  
王羲之(303年-361年),琅琊临沂人,东晋书法家、文学家,被尊为“书圣”。他既精研诸体、集汉魏书法之大成,更突破传统,开创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融合钟繇楷书之端严、张芝草书之纵逸,独创妍美流便的新体。其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笔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将汉字书写从实用记录升华为艺术创作,既打破汉魏质朴书风,又确立中和之美的审美典范,至今仍是书法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永恒标杆。
  • 中文名: 王羲之
  • 别号名称: 王右军、王会稽、逸少
  • 出生日期: 303年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山东临沂
  • 生肖:
  • 去世日期: 361年
  • 职业职位: 书法家
  • 主要成就: 被誉为书圣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303年,生于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字逸少,出身东晋名门琅琊王氏,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母卫氏。

309年,自幼爱习书法。

325年,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下,起家秘书郎。

329年,为临川太守,上任后着力清理积弊,勤求民隐,为民请命,享誉一方。

342年,接任江州刺史,扦加宁远将军武职。

351年,诏令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353年,主持兰亭集会,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361年,病逝于会稽,年五十九,葬于剡县金庭。

主要作品

《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龙保帖》《上虞帖》《长风帖》《贤士帖》《飞白帖》《平安帖》《寒切帖》《远宦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孔侍中帖》《佛遗教经》《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下帖》《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等

人物影响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创作特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和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人物评价

庾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进玉:“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

李志敏:“王献之和父亲王羲之今草大成,高韵深情,百代服膺。”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