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指的是太昊伏羲、 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其中,太昊伏羲曾尝百药而制九针,被中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神农炎帝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命名为《神农本草经》。轩辕黄帝常与精通医术的岐伯、精通中药炮制的雷公等大臣坐而论医,阐述病理,以“岐黄之术”教民疗治百病,最终成就了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
宋慈:中国南宋官员、法医学家,其所著的《洗冤集录》五卷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为案件侦破提供科学依据,对法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宋慈被誉为世界法医学鼻祖、法医学之父。
董奉:东汉时期的名医,与张仲景、华佗合称为建安三神医,他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其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
陶弘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早期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著成《本草经集注》,成为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其作品还有《药总诀》《养性延命录》等。
马希麟:清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精通于内外妇儿各科,在噎嗝、反胃二症及辩癫、狂、痫之异治卓越有识,被后世誉为医仙,其所著的《诸病奇方》《奇方医论》等书籍对后人在行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谦:清代著名医家,与张璐、喻昌并称为清初三大名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其领衔主编的《医宗金鉴》是清代朝廷钦定御制的一部医学丛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医学统编教材,为习医者必读之作。
王叔和:晋代著名医学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让张仲景之学得以保存;二是著述传世佳作《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该书是我国最早脉学专书。
雷公: 中国传说中的上古医家,相传为黄帝众多懂医学的臣子之一,他精于针灸,通九针六十篇。《黄帝内经》中的“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多篇,都是以黄帝与雷公讨论医药问题的形式写成的。历史上托名雷公的医学著作有《雷公药对》。
淳于意:西汉名医,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史记》一书中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张景岳:本名介宾,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他积30年辛劳研究《素问》《灵枢》,最终转成撰成《类经》一书。还根据《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提出“阳非有余”及“真阴不足”、“人体虚多实少”等理论。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
韦讯:道号慈藏,故又称韦慈藏,医术精湛,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唐代三韦之一。他施药济人,巡医于民间,常带一条黑犬随行。玄宗重其术,召其入官,擢官不受,回归故里,世仰为药王。玄宗赐号药王,死后配祀药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