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克膜是谁发明的 叶克膜的发展历史介绍

知识百宝箱
0
摘要:叶克膜,又称人工肺、或者体外膜肺,是一种可部分替代心肺功能的医疗急救设备。举个例子,一名重症肺炎患者,常用支持呼吸手段无法维持氧供需要,医生在综合评估患者身体情况后,就会为其进行人工肺治疗,为原发病的治疗争取时间。接下来本文将带来叶克膜是谁发明的以及叶克膜的发展历史介绍,一起到文中来看看吧!

一、叶克膜是谁发明的

叶克膜其实是ECMO的音译,它的全名是“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是从人工心肺机中发展出来的医疗器械。叶克膜是一种仅保留体外循环系统中最关键的结构,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再经氧合器氧合后由驱动泵将血液体内的中短期心肺辅助技术。

1953年,美国心脏外科专家约翰·吉本用其发明的人工心肺机成功为一名18岁的女大学生作房间隔缺损修补术获得成功。这次手术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心脏外科治疗翻开了新篇章,许多严重的心脏疾病从此有了外科手术治疗的可能。

二、叶克膜的发展历史介绍

1953年,约翰·吉本为心脏手术实施的体外循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不但使心脏外科迅猛发展,同时也将为急救专科谱写新的篇章。探索的路是漫长的,叶克膜的构想从第一例体外循环就产生,但始终突破不了维持数小时的时间限制。直到1972年,体外循环抢救外伤患者得到成功报道。于是一些医院相继开展叶克膜,但很快因低成功率而告一段落。八十年代,一些医院将叶克膜用于新生儿呼吸衰竭取得成功。1993年的一份5000例叶克膜治疗的呼吸衰竭患儿调查表明,其生存率为82%,而常规治疗死亡率为80%。这又激发了人们的研究热情,并于1994年做出阶段性的总结:叶克膜对新生儿的疗效优于成人,对呼吸功能衰竭疗效优于心脏功能衰竭。随着医疗技术、材料技术、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叶克膜的支持时间不断延长,成人的疗效不断提高,从而被更广泛地用于临床危重急救。

而我国直到21世纪初期才开始有了第一个叶克膜治疗病例。2020年,大众因为新冠病毒而对叶克膜所熟知,但实际上早在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中就曾经大放异彩。由于叶克膜的出现使许多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如ARDS、心跳呼吸骤停、急性严重心功能衰竭、急性严重呼吸功能衰竭等。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叶克膜是终极救命神器,是生命垂危时,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注册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非“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文章/文字均是注册用户自主发布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网页上相关信息的知识产权归网站方所有(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非经许可不得抄袭或使用。
提交说明: 快速提交发布>> 查看提交帮助>> 注册登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