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
0
赞数:0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陕西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灞桥区半坡路,是新中国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先后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有文物3万多件,藏品中约有石器3000件,陶器1.4万件。半坡遗址揭示了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社会组织、生产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安半坡博物馆基本信息
  • 官网: 点击查看 
  • 开放时间: 08:00~17:30
  •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 博物馆等级: 国家一级(文物)
  • 旅游景区级别: 4A
  • 地址: 陕西省 西安市 灞桥区 半坡路155号

西安半坡博物馆怎么样

西安半坡博物馆,占地面积107.4亩。馆藏各类文物,其中人面鱼纹盆是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的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2008年,中国人百年期盼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创意灵感就来源于它。为了有效保护半坡遗址,2002年拆除了砖木结构的保护大厅,2006年建成了钢结构、大跨度的新保护大厅。在施工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处以石柱为中心的祭祀遗迹群,这是对半坡遗址文化内涵的极大丰富,为研究和展示半坡遗址提供了新的资料。半坡遗址以历史遗存遗迹和大量实物向人们揭示了距今六千多年前的半坡先民的生存环境、建筑形式、祭祀场所、生产技术、埋葬习俗等。

陶窑遗址中展示的一座横穴窑,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较完整的陶窑遗址之一。新近调整的半坡遗址出土文物陈列,运用了电子虚拟和幻影成像等现代化声光电的科技手段,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半坡远古先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新增设的半景画展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河流和田野之上运用声光电技术逼真地模拟了电闪雷鸣、日月星辰,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半坡人战天斗地的生活、劳作场面。

主要展厅

文物展厅

半坡博物馆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陈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组成,两个陈列室陈列的是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可分为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主要展出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艺术品等,包括石斧、石铲、石刀、刮削器、敲砸器、箭头、磨盘、纺纶、骨锥、骨刀、骨针、鱼钩、鱼叉、陶钵、陶盆、陶碗、陶罐、陶甑以及尖底瓶等,此外还有陶哨、人头、鸟头、兽头等艺术品和一些装饰品,在半坡遗址出土的二十二种刻划符号也展示在陈列室中。

半坡遗址大厅

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举措。从遗址中还有一条长300多米、深约5米、宽约6米的大鸿沟;这是护卫村落、不受外来部落的侵犯,防止野兽突然袭击的防御工事。遗址中还能见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着瓮罐,瓮罐上边盖着陶盆,陶盆中间钻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瓮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让死者的灵魂进出方便。遗址中还有储藏物品的地窖和公共仓库等。这些使用过的窖穴、陶窑、墓葬等先民遗迹,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半坡人开拓史前文明的艰难足迹。

临时展厅

有第三、第四两个展室,主要举办一些与史前学相关的专题性展览。这些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展览受到了中外游客的广泛称赞和欢迎。

实用信息

开放时间

旺季(3月1日-11月30日):8:00----17:30

淡季(12月1日-2月底):8:00----17:00

交通指南

公交:

105、406、913路可直达;11、42、323、241、401、511、715路或大唐芙蓉园至秦兵马俑博物馆的307路旅游专线到半坡站下车向南150米即到。

地铁:

地铁一号线半坡站下车,往西走300米到半坡路左拐200米即到。

自驾:

1、沿环城南路向东经咸宁路到半引路左转向北即可到达。

2、出朝阳门向东经长乐路到半坡十字右转向南即可到达。

馆藏文物

人面鱼纹盆

这种绘制在陶盆上的“人面鱼纹”。自1955年出土以来,半个多世纪中,研究这种人面鱼纹的看法,已有20余种,但没有哪种成为不移之论。人面鱼纹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在陶盆内壁,绘有对称的两个人面和两条鱼纹,该器物1955年被发现,出土地点在半坡遗址居住区内,这也是半坡遗址发现完整的人面鱼纹这种彩陶图案。

鱼纹彩陶盆

陕西西安半坡出土,高17厘米。鱼纹彩陶盆的盆口沿微卷,通体施以红色,盆的外壁描绘互相追逐的游鱼三尾。鱼的线条流畅,比例准确,形态为圆睁的眼睛和大张的嘴巴。

小口尖底瓶

小口尖底瓶是半坡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器物,在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中有较多的发现。《西安半坡》发掘报告如是介绍:汲水器,细泥陶或细砂硬陶,红色,制作精美,部分器表饰彩;小口、短颈、鼓腹、尖底、腹两侧有耳,肩部及中腹以上装饰左向倾斜的细绳纹,器型变化较多,口部剖面呈方形、圆形、葫芦状等。遗址出土的形大而质好,平均高50厘米左右;墓葬出土的较小而质粗,平均高30~40厘米。

历史沿革

1953年,在西安灞桥发电厂的选址过程中发现半坡遗址。

1956年,拨款30万元建立博物馆,名为“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

1957年,改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

1958年,博物馆建成并开放。发掘中共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以及陶窑6座和墓葬170多座。出土了近万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

1961年,国务院公布西安半坡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中宣部列入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由西安半坡博物馆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现为主任委员单位。

2008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中国博物馆学会西安培训中心在西安半坡博物馆设立。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

美图欣赏
  • 1/19
  • 2/19
  • 3/19
  • 4/19
  • 5/19
  • 6/19
  • 7/19
  • 8/19
  • 9/19
  • 10/19
  • 11/19
  • 12/19
  • 13/19
  • 14/19
  • 15/19
  • 16/19
  • 17/19
  • 18/19
  • 19/19
更多
附近有 70 个景点: 半坡遗址(1km)    西安市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4km)    西安桃花潭景区(4km)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4km)    灞河特大桥(5km)    西安东站(5km)    长安圣寿寺塔(5km)    灞桥遗址(5km)    白鹿原万亩樱桃园(6km)    长乐公园(6km)    华夏文旅海洋公园(6km)    西安市灞桥湿地水利风景区(6km)    霸柳生态综合开发园水利风景区(6km)    西安薄太后陵(6km)    西安窦皇后陵(6km)    西安世博园(6km)    西安绿叶庄园(6km)    沉香亭(7km)    兴庆宫公园(7km)    兴庆宫(7km)    西安明秦王墓(7km)    大禹庙景区(7km)    西安万寿八仙宫(7km)    西安植物园(8km)    西安白鹿原滑雪场(8km)    永兴坊景区(8km)    西安石羊农庄生态休闲观光园(8km)    西安青龙寺遗址景区(8km)    罔极寺(8km)    西安毛泽东敬览馆(8km)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9km)    西安民乐园万达广场(9km)    西安革命公园(9km)    西安人民大厦(9km)    西安汽车站(9km)    西安站(9km)    西安钟鼓楼(9km)    西安事变旧址(9km)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9km)    陕西万达博物院(9km)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9km)    西安事变纪念馆(9km)    大唐芙蓉园(10km)    西安卧龙寺(10km)    鲸鱼沟竹海景区(10km)    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10km)    书院门(10km)    开元商城(10km)    西安市群众艺术馆(10km)    陕西省艺术馆(10km)    渼陂湖(10km)    曲江寒窑遗址公园(10km)    曲江乐园(10km)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10km)    西安人民剧院(10km)    西安雁鸣湖湿地公园(10km)    顺城巷(10km)    易俗社剧场(10km)    西安秦东陵(10km)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10km)    西安碑林(10km)    曲江海洋极地公园(10km)    西安华南城景区(10km)    西安大汉上林苑(杜陵)生态景区(10km)    西安市卧龙禅寺(10km)    陕西科学技术馆(10km)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10km)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10km)    西安碑林博物馆(10km)    大雁塔·大唐芙蓉园(10km)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1209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