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擂鼓墩遗址博物馆
擂鼓墩遗址博物馆
0
赞数:0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随州市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又名随州擂鼓墩遗址博物馆,于1988年11月17日成立,有保护区面积7530亩,馆舍占在面积10亩,馆内展览内容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图片,部分文物的原、复制件,名人名家题词以及墓坑遗址等。1993年,国家投资建成曾侯乙墓,制作了《曾侯乙墓》、《曾侯乙编钟》、《编钟故国随州》三部影片。
擂鼓墩遗址博物馆基本信息
  • 博物馆等级: 无级别(文物)
  • 所在地/隶属: 湖北省 随州市 擂鼓墩大道44号

擂鼓墩遗址博物馆怎么样

197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在这里兴建营地,平整山头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古墓,被编为“擂鼓墩一号墓”,也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1988年11月17日,在曾侯乙墓遗址成立博物馆,也被称为“随州市擂鼓墩遗址博物馆”

擂鼓墩遗址博物馆景区介绍

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修建在白垩第三纪红色砂砾岩上,被称为“岩坑竖穴”墓。下葬的时候,在墓葬顶部,铺有63000多斤木炭;木炭之上,铺有10至20厘米厚的青膏泥;青膏泥之上,黄褐土和青灰泥相互叠压夯实。曾侯乙墓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没有墓道,坐北朝南,内置木椁。墓坑深约13米,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21米,面积为220平方米。站在上方,向下望去,好像一座“三室一厅”的房间。

整个“房间”由171根巨型长方形木材累积而成,包括底板、墙板和盖板,使用楠木达380立方米。按照不同的位置,分为东、中、西、北四个不同的室,中室和西室并列,东室位置比较高,北室和中室在一条中轴线上。在每个室之间,隔墙最下层有小型门洞,将四个不同的室连在一起。

北室

北室面积最小,南北长约4米,东西宽约3米。这里好像是墓主人的一座“储藏室”,放置着大量竹简、兵器和车马器,竹简在西北部,铜缶在东南部,兵器在北壁下,还有华盖、三戈戟、木伞、皮甲胄片、木磬匣、木弓、木架构件等文物。

西室

西室好像是“厢房”,南北长约9米,东西宽约3米。这里放置着13具陪葬棺,棺内安放着13至25岁的女性遗骨,应该是为墓主人殉葬的乐舞奴隶。

在陪葬棺内,有包裹遗体的竹席,还有少量的玉器、木梳、木篦等物品。其中,在2号陪葬棺内,有一件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器身雕刻成鸳鸯的形状,上面用红漆描绘出羽毛,长约20厘米,宽约13厘米,高约17厘米。

中室

中室面积最大,很像一座“宴会大厅”,南北长约10米,东西宽约5米。这里放置着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包括鼎、簋、簠、敦、壶、缶、尊、豆、鬲、甗、盘、匜、盒等礼器,以及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等乐器。其中,曾侯乙编钟已经成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此套编钟共计65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上层3组为钮钟,总计19件;中层3组为甬钟,总计33件,分为短枚、无枚、长枚三种;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总计12件。另外,还有大镈钟1件。

东室

东室是墓主人长眠的地方,相当于他生前的“寝宫”,东西长约9.5米,南北宽约5米。在东室略微偏西处,放置一具南北向的主棺,东侧摆放着6具陪葬棺,西侧摆放着2具陪葬棺。在紧靠主棺的西侧,通往中室的门洞处,摆放着1具狗棺。除此之外,这里还出土一些兵器、乐器、漆器和金器。

主棺分为内外两层,体量高大,精美奢华。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2米,由十根铜立柱镶嵌木板组成;内棺长2.5米,宽1.3米,高1.3米,利用巨大的厚木板髹漆制成。墓主人遗骨安放在内棺,被多层丝织物包裹起来,头朝南,脚朝北。

地理环境

这座博物馆位于山坡之上,远离市区,安静惬意。整个建筑坐南朝北,包括前后两个部分,前方为服务大厅,后方是曾侯乙墓遗址,中间有一条回廊连接。

历史沿革

曾侯乙墓遗址遗址博物馆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擂鼓墩大道,是擂鼓墩古墓群一处重要的古墓葬遗址,是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

此墓为战国早期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规模庞大,形制特殊。墓口呈不规则多边形,椁室由171根巨型长条方木垒成,使用成材木料达378.63立方米。全墓分为东、中、西、北四个椁室。共出土包括堪称世界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在内的珍贵文物15404件,其中9件(套)国宝级文物和143件套一级文物,被列入中国二十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在曾侯乙墓内,总共出土15000多件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目前,这些文物基本全部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成为那里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405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