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白糤
0 赞数:0 #小吃#
玉林白糤即米花,玉林人俗称“白糤”,既取其洁白松散之意,是玉林有名的春节期间的时令小吃,也是玉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年货之一。玉林白糤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筛去碎米后,置容器中浸泡一夜,滤起,晾干。白糤制作有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选料、笼蒸、打胚、晒胚、拖糖水、油炸。做得好的玉林白糤壮如圆盘,白中微黄,吃起来又香又甜,既酥又脆,令人回味无穷。白糤还是家乡过年供奉祖神、走访亲戚、招待客人的必备品。
详细介绍 PROFILE +

玉林白糤介绍

白糤是广西玉林的特产小吃,白散即米花,壮如圆盘,白中微黄,甘香酥脆,稍压即碎裂数块。玉林人称之为“白散”,就是取其洁白松散之意。

玉林白散制作方法

1、选料。选用的糯米要纯净、粒大、粘性好、洁白,筛去碎米后,置容器中浸泡一夜,滤起、晾干。

2、笼蒸。把糯米放置蒸笼中,用猛火蒸。要掌握好糯米的熟度,过熟则板结,难透气,打胚时难脱模,油炸时难松散,吃时硬而不脆;熟度不够则粘性差,作胚时易散不成形,油炸时爆裂不完整。

3、打胚。用刻有吉、福、喜、寿的凹字的木模,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打胚要趁糯米饭热,迅速填入木模,摊平、略压实,打在晒箕上,饭热度不够则粘性差,难成形。

4、晒胚。待胚糤热后,移置竹筛上晾晒,要勤翻,正反都晒,以干爽为度。

5、拖糖水。把干爽的白糤胚在已煮好的糖(白糖或黄糖)水中,浸匀后即捞起,叫拖糖水;要掌握糖水的浓度,过稀则不甜,过浓则使白糤在油炸时不散,一般糖和水的比例以三比一为宜;拖糖后的白糤胚要晒干,置容器中密封待炸。

6、油炸。茶油最好,花生油次之。油炸前,把白糤胚晒(或烤)一次,去水气。油在锅中煎沸,逐个把白糤胚放进,正面朝下,用长竹筷不断拨动,使朝同一方向旋转,待糤胚浮起,即用筷把胚身翻转,压沉,再炸一二分钟,即可捞起,搁置盘中,漏去余油,散温后即可密封储藏后用。

玉林白散的由来

相传,早在明代天启年间,玉林民间就有制作白散的习俗了。到了上个世纪40年代,玉林白散盛行一时:“玉林这个地方,从小时候我们就喜欢吃这个白散。我们玉林就有了这个特产。跟玉林的茶炮名字一样的。到了春节,每家每户都吃这个白散。有客人来就拿这个白散出来招待客人。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9377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