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
0 赞数:0 #文人#
 发布词条  
闻一多(1899年11月-1946年7月),出生于湖北浠水县,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早年以新格律诗创作闻名,以《孤雁》《太阳吟》等作品抒发爱国情怀,其诗集《死水》更以“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诗理论革新现代诗歌形式。1946年因践行民主理想遭特务暗杀,毛泽东赞其“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为文化符号,他串联起新文学运动、学术现代化与民族觉醒,诗歌美学与烈士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文学创作与社会责任的融合。
  • 中文名: 闻家骅
  • 别号名称: 闻一多
  • 出生日期: 1899年11月24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湖北省蕲水县(今黄冈市浠水县)
  •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 去世日期: 1946年07月15日
  • 职业职位: 诗人
  • 代表作品: 《七子之歌》《雨夜》《死》《红烛》《夜歌》等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

1916年1月,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4月,在《清华周刊》发表文集《二月庐漫纪》。

1920年,作新诗《雪》《率真》《忠告》,发表散文《旅客式的学生》,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

1921年2月28日,作新诗《美与爱》《志愿》,论文《恢复伦理演讲》《公共机关的威信》发表于《清华周刊》。

1922年3月,写成论文《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发表新诗《进攻者》《死》《深夜的泪》。同年,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论著《〈冬夜〉〈草儿〉评论》,该作品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1923年,作长诗《园内》,该作品是其最长的一首诗;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1925年,发表诗《渔阳曲》《七子之歌》《爱国的心》《洗衣曲》《末日》。

1928年,出版诗集《死水》。显示其思想感情向现实主义的深化,而且真正体现了他的新诗格律化主张。

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补记》发表。

1939年至1941年,发表论文《宣传与艺术》《乐府诗笺》《道教精神》。

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逝世,时年47岁。

主要作品

诗歌

《雨夜》《月亮和人》《雪》《朝日》《雪片》《率真》《忠告》《一个小囚犯》《伤心》《志愿》《黄昏》《所见》《晚弄见月》《西岸》《印象》《美与爱》《夜来之客》《死》《园内》《红烛》《渔阳曲》《七子之歌》《洗衣曲》《夜歌》等

论文

《名誉谈》《建设的美术》《黄纸条告》《电影是不是艺术》《中文课堂的秩序的一斑》《公共机关的威信》《恢复和平》《女神之地方色彩》《诗的格律》《匡斋尺牍》《乐府诗笺》等

人物影响

文学方面

闻一多主张“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主张“音尺”,重音,韵脚。他认为诗该具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指音节,绘画的美指词藻,建筑的美指章句。作为诗人,他在20世纪20年代出版了诗集《红烛》和《死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奠定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他在青岛创作了诗歌《奇迹》《凭借》和散文《青岛》。抒情长诗《奇迹》是闻一多诗歌的压卷之作。《青岛》是闻一多一生中唯一的一篇抒情写景散文。

学术方面

作为学者,闻一多是一位独步古今的国学大师,其研究范围涉及楚辞、唐诗、乐府、古代神话、古文字等众多领域,且屡有建树。闻一多全面展开《唐诗》研究,旁及《诗经》和《楚辞》,构成他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他学术生涯的基础。为中文系学生开设了《唐诗》《名著选读》和《中国文学史》等中国古典文学课程,为外文系学生开设了《英诗入门》。

政治方面

作为战士,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闻一多“走下楼”来,投身于爱国运动,并为之悲壮殉身。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他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5年12月1日,昆明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亲自为死难烈士书写挽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殡时,他拄着手杖走在游行队伍前列,并撰写了《一二一运动始末记》,揭露惨案真相,号召“未死的战士们,踏着四烈士的血迹”继续战斗。1946年6月29日,他在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上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7月15日,他主持《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进一步揭露暗杀事件的真相。散会后,闻一多在返家途中,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为建立新中国洒尽了最后一滴血。

创作特点

文学主张

作为诗人、学者的闻一多,主张诗“最好是用血肉来写,用整个生命来写”。他曾经用华章丽句礼赞拜伦的战死沙场,认为“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壮烈地死在昆明街头的。

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和实践是以中国传统诗歌为资源,结合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从而对中国新诗提出了一系列构想。1920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2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学术思想

在学术方面,闻一多反对“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三种旧读法,而采用“社会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新方法,力图在文本的时代和读者时代之间建立互动,提出要用“《诗经》时代”的眼光,以“诗”的角度去读,要“求真求美”。

教育思想

闻一多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在思想基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目标、学科知识、美育思想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其特征是,有爱国主义教育情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躬身实践的教育精神;大学知识的有效培育;美育与艺术思想的陶冶。

人物评价

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郭沫若:他(闻一多)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而翔实,不仅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散文家朱自清:抗战以前,他(闻一多)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是五四运动之后非常杰出的作家。

臧克家:作为美术家、诗人、学术家的闻一多先生,与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卓然独立的统一体。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