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0 赞数:0 #作家#
 发布词条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是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积极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成员,并与俞平伯等创办新文学史上首个诗歌刊物《诗》月刊,推动新诗发展。其散文以“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著称,代表作《背影》《荷塘月色》《春》等以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真挚情感闻名,语言清新质朴,结构精巧,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品。
  • 中文名: 朱自清
  • 别号名称: 原名朱自华
  • 出生日期: 1898年11月22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籍贯: 浙江绍兴
  • 出生地: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
  • 去世日期: 1948年08月12日
  • 职业职位: 散文家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同年,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

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3年,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7年,“四·一二”政变给其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38年,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写下《论吃饭》一文。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主要作品

散文

《匆匆》《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荷塘月色》等

《雪朝》《毁灭》《诗言志辨》等

贡献影响

朱自清的作品《比兴》篇对“比”和“兴”的涵义,尤其“兴”的内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推理与探寻,并得出了鲜明的结论,指出“兴”为发端和譬喻。朱自清的研究成果对“兴”的研究规划了研究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缤密的艺术风格。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山歌妓卖唱引起的怅惘、矛盾、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散文的动人之所在。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人物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近代诗人郁达夫评)

“朱自清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近代散文家李广田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