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0 赞数:0 #作家#
 发布词条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开创了​​散文化小说​​新文体,其短篇小说成就最高,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等,引起世界文坛关注,为海外读者所喜爱。
  • 中文名: 汪曾祺
  • 出生日期: 1920年03月05日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汉族
  • 出生地: 江苏省高邮市
  • 星座: 双鱼座
  • 生肖:
  • 去世日期: 1997年05月16日
  • 职业职位: 小说家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1940年,开始创作小说,受沈从文指导。

1944年,写了小说《小学校的钟声》,重写小说《复仇》。还创作小说《职业》《落魄》《老鲁》等。

1946年,发表了《复仇》《绿猫》《戴车匠》等小说。

1947年1月,发表小说《鸡鸭名家》《醒来》。

1948年2月,发表散文《背东西的兽物》。

1950年,历任《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辑。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次年,发表散文诗《早春》、散文《国子监》等作品。

1962年,创作短篇小说《羊舍一夕》,后又连续发表了《看水》和《王全》两篇短篇小说。同时,创作京剧剧本《王昭君》《凌烟阁》。

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次年,参与现代京剧《芦荡火种》的改编(后易名为《沙家浜》)。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以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1980年,因小说《受戒》轰动一时。

1981年,创作散文《端午的鸭蛋》,此后入选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

1982年,作文艺随笔《揉面——谈语言运用》,作小说《钓人的孩子》《海燕》。次年,作品首次被介绍到中国台湾。

1986年,作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作评论随笔《一篇好文章》,作随笔《谈读杂书》。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作《淡泊的消逝——悼吾师沈从文先生》《一个爱国的作家》等文。

1990年,创作散文《七十抒怀》《闹市闲民》《多年父子成兄弟》等。

1991年起,先后出版《蒲桥集》《旅食集》《菰蒲深处》。

1997年5月16日,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主要作品

《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端午的鸭蛋》《大淖记事》《黄油烙饼》等

创作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人物影响

中国现当代作家以“五四”为界限,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鸿沟。其中有时代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汪曾祺的价值首先在于连接了曾经断裂多时中国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就作品的丰富性和成熟度而言,汪曾祺已经将沈从文的审美精神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在时代语境和个人遭遇的同构之下,他开始转向了戏剧创作,其深度参与的京剧《沙家浜》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这一期间的创作虽然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仍然表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质。汪曾祺的戏剧创作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风格,而且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戏剧艺术的魅力。这种双重的身份和角色让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独特的“两栖类”作家。他将自已在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带入到戏剧的创作中,并开始探索和实践将现代戏剧元素融入到传统戏曲中,以此提高其文学性和表现力。

人物评价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中国作家网 评)

汪曾祺笔下多的是芸芸众生琐碎的日常,和花开花落烂漫的雅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汪曾祺将自己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尽收在文字中,让人们在文字中也更多的了解如何去面对生活。(新华网 评)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文坛那些人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