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年,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名潜,字元亮,曾祖陶侃为东晋开国名将,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393年,因贫出仕,出任江州祭酒,不堪官场束缚,数月后辞归。
398年,任桓玄参军,后因桓玄篡晋野心,借母丧(实为母亲孟氏去世)归乡守丧。
404年,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目睹权臣争斗,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归隐之志。
405年,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406年,定居浔阳柴桑,作《归园田居》五首,开创田园诗派。
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称病没有应征。
427年,檀道济听闻陶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陶渊明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逝世。
《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形影神三首》《桃花源诗》《九日闲居》《拟挽歌辞三首》等
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杨万里《西溪先生和陶诗序》:渊明之诗,春之兰,秋之菊,松上之风,涧下之水也。
朱光潜《诗论》:渊明在情感生活上经过极端底苦闷,达到极端底和谐肃穆。
鲁迅《题未定草(七)》: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