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0 赞数:0 #诗人#
 我要认领    发布词条  
杜甫(712年—770年),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常称“老杜”,与李白并称“李杜”。他善用诸体,尤精律诗,风格沉郁为主、兼采众长,语言凝练而表达力极强。其诗继承《诗经》以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被公认为“集大成者”;人格更被视为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起,杜甫声名远播,深刻影响中国与日本文学。后世尊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 中文名: 杜甫
  • 别号名称: 杜少陵,杜工部
  • 出生日期: 712年
  • 性别:
  • 国籍: 中国
  • 民族:
  • 祖籍: 湖北
  • 出生地: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
  • 去世日期: 770年
  • 职业职位: 诗人
  • 主要成就: 被誉为诗圣
详细介绍 PROFILE +

主要经历

太极元年(712年2月12日),出生于巩县城东二里的瑶湾村(今河南巩义)。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写下《登兖州城楼》《画鹰》《房兵曹胡马》《望岳》。

天宝九载(750年),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

天宝十四载(755年),被授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至德二载(757年),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写出了《北征》《羌村三首》两篇杰作。

乾元元年(758年)春,与王维、岑参一起写了《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的颂圣诗。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河南河北各州全部收复,写下了“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广德二年(764年),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后人因此称杜甫为“杜工部”。

永泰二年(766年)到大历三年(768年),共写作了四百余首诗,不仅数量上达到高潮,诗的内容形式也颇具特色。写了《壮游》《昔游》《往在》《遣怀》等自传性的长篇。

大历三年(768年),写下了名作《登岳阳楼》,长诗《岁晏行》。

大历五年(770年),写下《江南逢李龟年》这首时间跨度很大的小诗,饱含着无限今昔盛衰之感。

大历五年(770年),写成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离开人世,享年五十九岁。

主要作品

《登高》《蜀相》《春望》《望岳》《春夜喜雨》《绝句四首·其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

人物影响

杜甫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杜诗不仅提供了史实,还反映了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其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在杜甫手中,诗几乎无所不能,其表现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从唐诗的发展历史中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人物。杜诗是唐诗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艺术经验,有许多层面,这也就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白居易、元稹继承了杜甫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的一面,且受到杜甫五言排律夹叙夹议的影响;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到杜甫的奇崛、散文化和炼字的影响;炼字在晚唐更发展成苦吟一派;李商隐的七律得力于杜甫七律的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他们都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王安石、苏轼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黄庭坚、陈师道等诗人脱离了中晚唐诗人的影响,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宋朝影响很大的“江西诗派”。吕本中、陈与义、陆游、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等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钱谦益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这种影响衣被后人,直至现代而不衰。

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从13世纪开始,杜诗就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广泛流传。

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作品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为历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成上,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后代效法杜甫忧国忧民精神者,代不乏人。

创作特点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用杜甫自己的话说,即:“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既指声调的抑扬起伏,如善用拗体,也指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除了沉郁顿挫之外,正如胡震亨所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还有多样的风格。在杜诗的多种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了这一特色。

人物评价

王赞在《玄英先生诗集序》中说:“杜甫雄鸣于至德、大历间,而诗人或不尚之。呜呼!子美之诗,可谓无声无臭者矣。”

司马光:“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梁启超:“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振一荡地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336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相关内容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