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普哈丁墓
普哈丁墓
0
赞数:0
普哈丁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古墓。俗称“回回堂”,亦名“巴巴窑”。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解放桥南堍、运河东岸回回堂内。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扬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扬州市伊斯兰教协会数次组织对普哈丁墓园进行整修,使其成为集清真寺、墓园、园林于一体的伊斯兰建筑。由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2001年6月25日,普哈丁墓园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哈丁墓基本信息
  • 开放时间: 08:00~17:00
  • 建议游玩时间: 1小时
  •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宋)
  •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 扬州市 广陵区

简介

建于南宋末年,清末重修。大门门额题“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据传,普哈丁系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来扬州传教,德祜元年(1275)7月20日病逝于由天津南下的舟中。遵其嘱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内部建筑分寺院、墓域两部分,寺院包括礼拜堂和水房。墓域葬有普哈丁、法纳两墓亭及其他多人坟墓,墓碑上刻文:“宋德祐元年西域至圣一十六世后裔大先贤补哈丁;宋景炎三年西域先贤撒敢达,明成化元年西域大贤马哈谟德,明成化五年西域先贤贾玛鲁丁,明弘治十一年先贤法纳。”另有明代穆斯林的墓塔与坟墓。

建筑特色

普哈丁墓为阿拉伯式建筑,其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4平方米,亭高3.5米。内部为圆拱顶,外部为四角攒顶式筒瓦顶。四面砖墙每面各有一拱门,墓在墓亭中央,上有五级矩形青石墓顶,四周刻有《古兰经》铭文。墓院入口通道内,立有光绪三十四年(1908)普哈丁传记的石碑《先贤历史记略碑》。在墓域中,有一堵大封顶式的矮墙上镶嵌有四通元代阿拉伯人的墓碑。系1927年拆除扬州南门外挡马楼时掘出,后移至此处。

历史来源

普哈丁墓园,俗名回回堂,位于扬州市区解放桥南堍、古运河东岸岗上。普哈丁,相传为穆罕默德圣人第十六世裔孙,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来扬州传教,此墓园原是专为安葬普哈丁的,后又陆续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初建于公元十三世纪的我国南宋时期,明永乐皇帝视墓园为国宝,下诏予以保护。清政府也对墓亭进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还嵌有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墓园时建立的"先贤历史记略碑",碑文用汉字刻定,简要记叙了普哈丁在我国传教的情况。墓园坐东朝西,墓亭为阿拉伯制式。正门临河,门额刻石为"西域先贤普哈丁之墓"下署"乾隆丙辰重建"。门厅3楹南侧,为清真寺,面东南楹。沿石阶抵"天方矩矱"墓域门厅,厅3楹为四角攒尖顶。庭院中,有北轩、东轩各3楹。北轩附近建南北相对墓亭两座。亭后即普哈丁墓亭。亭平面呈方形,四壁设拱门,四角攒尖板瓦顶,内层呈拱球顶。墓葬于亭中央地下,地面用青石砌成五级矩形墓塔。

墓亭东北植有700多年树龄的银杏1株,老干虬枝,姿态奇特。整个墓园建筑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墓域,内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第二部分为清真寺,是教徒们做礼拜的活动场所;第三部分为东郊公园。此外墓园里还集中保存了一些我国元代遗留下来的阿拉伯文墓碑。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1360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