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鱿
0 赞数:0 #鱿鱼#
萤火鱿又名萤鱿、萤乌贼,是一种非常小的会发光的鱿鱼品种。萤火鱿通常只有7.6厘米长,拥有标准的8条触腕和2条触足,发光器长在触手,但萤火鱿发光地方不仅仅在触手,萤火鱿全身都可以发光,这些光可用来引诱猎物。萤火鱿多分布于日本海及日本四国以北的太平洋沿近海,日本本州富山县富山湾为此渔获的主要供应地,萤火鱿在每年3至6月皆会到此产卵。
目录
详细介绍 PROFILE +

萤火鱿物种特色

萤火鱿于西太平洋海域被发现,水深约183366米(600-1200英尺)处。这种鱿鱼的每根触须都有一个发光器产生萤光,进而引诱猎物。据报导,此种鱿鱼是其物种中唯一能辨别颜色者,它拥有3个类似视网膜的器官,每个具有不同光谱频率的感光度。萤火鱿身长大约3英寸(7.6厘米),寿命长约一年,拥有标准的8条触腕和2条触足。此鱿鱼一整天都待在百米深的海里,只有夜晚才会来到海面附近,在体内的发光器与感光器作用下,它可依照深度来调整自身的亮度。

萤火鱿商业价值

萤火鱿在日本属于商业渔获,据统计,从1990年至1999年间,日本约捕获了4,804-6,822吨的萤火鱿。日本本州富山县富山湾为此渔获的主要供应地,因为富山湾的深层水域蕴含丰富的矿物质及有机物,加上富山湾靠岸处还有一个V字型海谷,时常会有涌昇流由下往上带,将萤火鱿推上岸边,因此萤火鱿在每年36月皆会到此产卵,富山县即因大量产此渔获而将萤火鱿选为“县鱼”。

萤火鱿研究现状

日本的学者发现,萤火鱿不仅美丽,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可帮助降低胆固醇。萤火鱿相关研究者不多,有美国学者2002年发表一篇萤火鱿发光机制的论文,但在20084月遭到推翻;推翻者为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前海洋生物研究室(Marine Biological Laboratory)资深研究员下村脩,及日本三重大学研究所生物资源学研究科教授寺西克伦。不过,虽然下村脩已研究萤火鱿有40年之久,其二人至今仍无法解开萤火鱿发光机制之谜。

本百科词条由网站注册用户【 CN100451 】编辑上传提供,当前页面所展示的词条介绍涉及宣传内容属于注册用户个人编辑行为,网站不完全保证内容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场。 版权声明 反馈 我要认领
词条所在榜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