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传统舞蹈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云南国家级非遗传统舞蹈名录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0
导语
传统的民间舞蹈是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的精神风貌。云南的传统舞蹈精彩纷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舞蹈。甚至一个民族会因为居住分散,各聚集区的舞蹈也会不一样。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云南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就有锅庄舞、木鼓舞、铜鼓舞、傣族孔雀舞、彝族葫芦笙舞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云南省传统舞蹈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Ⅲ-20 锅庄舞(迪庆锅庄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21 热巴舞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25 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 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化馆
Ⅲ-26 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研究中心
Ⅲ-27 傣族孔雀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瑞丽市 瑞丽市文化馆
Ⅲ-35 傈僳族阿尺木刮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文化遗产保护所
Ⅲ-36 彝族葫芦笙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西畴县民族文化群众艺术馆
Ⅲ-37 彝族烟盒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石屏县文化馆
Ⅲ-38 基诺大鼓舞 传统舞蹈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景洪市 景洪市文化馆
Ⅲ-42 鼓舞(四筒鼓舞) 传统舞蹈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
Ⅲ-42 鼓舞(彝族花鼓舞) 传统舞蹈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
Ⅲ-61 傣族象脚鼓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潞西市 芒市文化馆(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61 傣族象脚鼓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Ⅲ-70 彝族打歌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文化馆
Ⅲ-71 彝族跳菜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 南涧彝族自治县文化馆
Ⅲ-72 彝族老虎笙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双柏县 双柏县文化馆
Ⅲ-73 彝族左脚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牟定县 牟定县文化馆
Ⅲ-74 乐作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红河县 红河县文化馆
Ⅲ-75 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弥勒县 弥勒市文化馆
Ⅲ-75 彝族三弦舞(撒尼大三弦)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文化馆
Ⅲ-76 纳西族热美蹉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 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文化馆
Ⅲ-78 普米族搓蹉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Ⅲ-79 拉祜族芦笙舞 传统舞蹈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
Ⅲ-103 棕扇舞 传统舞蹈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元江县文化馆
Ⅲ-126 耳子歌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云龙县文化馆
Ⅲ-127 铓鼓舞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建水县 建水县文化馆
Ⅲ-128 水鼓舞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瑞丽市 瑞丽市文化馆
Ⅲ-129 怒族达比亚舞 传统舞蹈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福贡县 福贡县文化馆
Ⅲ-141 傣族白象、马鹿舞 传统舞蹈 2021(第五批) 新增项目 云南省
声明:以上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舞蹈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之传统舞蹈项目介绍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锅庄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 【展开全部】 【 详细>>】
热巴舞是由藏族"热巴"艺人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热巴是一种由卖艺为生的流浪艺人班子(一般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谐(歌舞)、杂技、气功、热巴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由12个节目组成,全套演出需要5个小时。2006年5月20日,热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流传着很多热巴由来的传说。相传,人们在索扎、美利、生瓜三条河汇合处兴建一座九层楼寺庙,统治者诱惑人们来为他们建寺,由噶玛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组织五男五女在工余时间表演。 【展开全部】 【 详细>>】
彝族舞蹈多姿多彩,式样繁多,很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在《小河淌水》的故乡云南弥渡,彝族同胞每逢婚丧事、建房、庙会、节庆都要举行打歌活动。漾濞彝族打歌,彝语为“阿忾”、“额克”,意为“歌舞”,这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文娱活动。彝族打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集体舞,风格...刚劲、明快,有168种舞步之多。群舞者在笙、笛伴奏下边歌边舞,舞步整齐、舞姿矫健。在举行礼仪的场合,开场时须由长者率若干青壮男子跳序舞,序舞后即不论男女长幼、生人熟客均可随意参加。 2008年06月07日,彝族打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傣族孔雀舞是我国傣族民间舞中最负盛名的传统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瑞丽、潞西及西双版纳、孟定、孟达、景谷、沧源等傣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西部瑞丽市的孔雀舞(傣语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经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孔雀舞。2006年5月20日,傣族孔雀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木鼓舞是流传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长的树木躯干,凿空内部成型。一般木鼓舞为族群全体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为族群的象征,以敲木鼓、跳木鼓为核心的祭祀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征。它分布于贵州台...江县城东南方26公里处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为苗族。传说反排木鼓起源于一对跟从鸟虫学会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袭。 【展开全部】 【 详细>>】
鼓舞是中国苗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历史上有关苗族击鼓歌舞的文字记载,较早的可见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根据跳舞的人数可以分为单人、双人、群体鼓舞三类;还可以根据鼓舞的表演形式分为猴儿鼓、对跳鼓、四面鼓、团圆鼓鼓舞等四类,花样繁多的表演形式,应对着不同的节庆氛围,精...彩纷呈。 【展开全部】 【 详细>>】
"热美蹉"亦称"窝惹惹",是流传数千年的集体民族习俗歌舞,少则十余人,多则几百人,参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踏歌,边唱边舞,男发出“窝热热”的声音,女的“哎嘿嘿”伴声颤音相应和,歌词可唱逝者的生平,也可唱古挽歌,为纳西语;舞步豪迈粗放,沉重有力,大旋律动作较为简单。歌舞浑然一体、不用乐器伴奏...、多声部之间刚柔并济。主要通过口传心授传承。2008年06月07日,纳西族热美蹉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大鼓舞,是基诺族民间舞蹈中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深远影响的舞蹈,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他们视之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起着民族历史课、课堂和教材的作用。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鼓里出来的,因此,视大鼓为神物。2006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水鼓舞是一种在德昂族与苗族中流传的,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群众舞蹈,但德昂族与苗族的跳法有些不同。“水鼓舞”是苗族人民一种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与村寨平安的群众舞蹈。苗族“水鼓舞”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为独特的一种民族原生态舞蹈——在水中跳的舞蹈,以其奔放的舞姿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被中外专家和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2014年11月11日,水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国家非遗傣族白象马鹿舞是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思茅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人们都要扎白象、马鹿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