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民俗名录 内蒙古民俗国家级非遗有哪些

本原创文章由 MAIGOO文章编辑员35号 上传提供 0
导语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这里的人民淳朴热情,至今保留着许多民族独有的传统民俗。其中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蒙古民俗非遗项目就有祭敖包、那达慕、鄂尔多斯婚礼、蒙古族服饰、成吉思汗祭典、蒙古族婚礼等。下面本文maigoo编辑盘点了内蒙古民俗非遗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一起来看看吧!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名单
编号 名称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 项目类型 申报地区或单位 保护单位
Ⅹ-34 成吉思汗祭典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园管理局)
Ⅹ-40 祭敖包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群众艺术馆
Ⅹ-48 那达慕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 锡林郭勒盟群众艺术馆
Ⅹ-55 鄂尔多斯婚礼 民俗 2006(第一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 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所
Ⅹ-55 蒙古族婚礼(阿日奔苏木婚礼)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 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
Ⅹ-55 蒙古族婚礼(乌珠穆沁婚礼) 民俗 2008(第二批) 扩展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穆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文化馆
Ⅹ-85 民间信俗(梅日更召信俗) 民俗 2011(第三批) 扩展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 包头市九原区地方民俗文化研究保护学会
Ⅹ-85 民间信俗(巴音居日合乌拉祭)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
Ⅹ-85 民间信俗(六十棵榆树祭) 民俗 2021(第五批) 扩展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
Ⅹ-8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脑阁)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 土默特左旗文化馆
Ⅹ-91 鄂温克驯鹿习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 根河市文化馆
Ⅹ-92 蒙古族养驼习俗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 内蒙古阿拉善盟群众艺术馆
Ⅹ-108 蒙古族服饰 民俗 2008(第二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08 蒙古族服饰 民俗 2014(第四批) 扩展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 正蓝旗文化馆
Ⅹ-124 俄罗斯族巴斯克节 民俗 2011(第三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 额尔古纳市文化馆
Ⅹ-147 察干苏力德祭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 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Ⅹ-148 博格达乌拉祭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 扎赉特旗文化馆
Ⅹ-154 达斡尔族服饰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市群众艺术馆(呼伦贝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呼伦贝尔市美术馆)
Ⅹ-155 鄂温克族服饰 民俗 2014(第四批) 新增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 陈巴尔虎旗文化馆

声明:以上内蒙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项目名录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数据截至2021年(第五批次),文章仅供参考,最新数据以官媒发布的为准。

内蒙古国家级非遗之民俗项目介绍
蒙古族服饰也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的习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蒙古族崇尚的“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意为“堆子”,以石块堆积而成,一般都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形状多为圆锥形,高低不等。2006年05月20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申报的祭敖包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男子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着皮靴。达斡尔族男子头戴皮帽,身穿长袍,下着皮裤,脚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头皮做成,毛朝外,双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猎时,既防寒又护身。靴子多选用狍、犴、牛皮等...。2014年11月11日,达斡尔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传统民间信仰崇拜的神灵是信俗产生的一个重要源头,祈福避害则是传统信俗传承不断的内在原因,各种民俗文化表现形式的集合构成了民间信俗的文化空间。 【 详细>>】
抬阁又称“抬角”、“抬歌”、“高抬”、“挠阁”、“脑阁”、“高装”等,是传统节庆活动中的一种民俗巡游表演形式。抬阁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抬阁熔绘画、戏曲、彩扎、纸塑等艺术于一炉,造型优美,画面壮观,...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在民间盛行不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抬阁活动渐趋式微,农村中出现了抬阁制作技艺后继无人的状况,相关的抢救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展开全部】 【 详细>>】
鄂温克族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外面绣着各种花纹,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陈巴尔虎旗申报鄂温克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2006年05月20日,那达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成吉思汗祭典是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都派代表前往伊金霍洛成陵奉祭。2006年0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蒙古族养驼习俗源远流长。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骆驼在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最忠实的夥伴(伙伴)。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可溯源于舜。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头,是阿拉善盟建设文化大盟的重要资源,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7日,蒙古族养驼习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蒙古族婚礼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以特殊的形式表现出蒙古人粗犷、豪爽、勇敢、智慧、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蒙古族分布地域广阔,因居处地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婚礼仪式。传统婚礼在蒙古包内进行,在婚礼中,民族传统服饰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各地婚仪大同小异,展示骑术是其中一大特色。婚礼过程往往伴随着形式多样的...歌舞表演,场面十分热烈。2006年5月20日,鄂尔多斯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开全部】 【 详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注明“MAIGOO编辑”、“MAIGOO榜单研究员”、“MAIGOO文章编辑员”上传提供的所有作品,均为MAIGOO网原创、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MAIGOO网”。违反上述声明者,网站会追责到底。 申请删除>> 纠错>> 投诉侵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