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助是新兴的一种互助模式,其运作机制受到众多投资者的看好,其中阿里巴巴的相互宝已做到上亿员用户的规模。360、美团、苏宁、滴滴、百度也相继布局网络互助平台。低门槛,0元即可加入,最高互助金高达50万元,互助平台真的这么好吗?本期专题,MAIGOO小编来和你聊聊互助平台这个新的商业模式。
网络互助是一种原始保险形态与互联网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撮合功能,会员之间通过协议承诺承担彼此的风险损失,为了避免了个体负担过重,约定单次互助金不超过若干元,并规避了偿付能力问题。
通俗来说,一份赔付30万元的保单,传统保险业可能需要你每年交付数千元金额。而在网络互助平台上每年你只需要凑份子交个数十元。
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保险动辄数十种担保内容,缜密的算法设计,一些大病网上筹款平台的逻辑更加简明,以阿里的相互宝来说,赔偿金仅按照年龄粗略的分为30万和10万两个档位,此外再无其它差异化设计。
互助平台并非官方组建,这些平台的背后都由大型公司管理组织,这就意味着他们也需要赚钱来维持平台的运行。
在互助平台刚兴起的阶段,这些平台会从筹款中收取手续费,这个手续费一般不会超过1%,此时各平台基本都是亏本做生意,远远不能盈利。
随着互助行业的兴起,平台逐渐取消了收手续费的盈利模式,而是要求用户缴纳一部分钱成为会员。如果会员出现重大疾病,则可以获得平台几十万不等的互助金,会员费一般在几块到十几块之间。
互助平台获取大量用户后,也会与各大保险公司合作,引导平台的用户购买保险产品,通过这种商业运作来提升互助平台的附加值。
1、网络互助平台进入门槛低。一些平台甚至可以实现零预收,一年内免缴费的优惠。缴费方式灵活,降低加入者的财务负担,比商业保险有更大的“普惠”特征;
2、网络互助平台中间成本低。相对于传统保险公司大量的人力物力支出,网络平台的设立成本、运营成本和再保险成本都大大降低。
3、网络互助平台具有自传播性。由于其本身不是公司与客户的单向关系,强调会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加上其所提供的价值被广泛认可,具有自传播的口碑效应,而传统保险一般需要强力的营销支撑。
1、赔付预期不稳定。因为并非是传统保险业的签订合同,所以需要赔付时,要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有效人数,才能得到预期的赔付金,这就非常需要考验平台的体量了。
2、模式粗放。相较于传统保险科学缜密的算法设计,互助平台对于重大疾病类的年龄区别定价相对粗放,一般是以五年或十年作为一个区间段。虽然极简化会让更多人使用,但在后台上互助平台需要一套更加可行的逻辑来支撑产品的运营。
3、信任问题。缺乏信任是互联网项目一直以来都最大弊端,因为缺少监管和公信背书,因此网络互助平台更容易遭到质疑。所以大体裁公司做互助平台可以很好的打消一部分人的顾虑。
4、安全问题。对用户而言,相对于保险公司的破产保护规定,这些互助平台缺乏任何破产保障,而互联网发展迅猛,所以谁也不敢保证你加入的网络互助平台可以存留多久。
2021年12月28日,全国用户体量最大的互助平台“相互宝”公告宣布:互助计划于2022年1月28日停止运行。
回顾2021年,表面欣欣向荣的互助平台行业开始垮塌,美团互助、轻松互助、水滴互助、悟空互助、小米互助、360互助、新浪互助、宁互宝、点滴守护等9家大型互助平台先后宣布关停。
论及关停原因,MAIGOO编辑认为关键点有两个:
一是互助行业自面世以来已经有10年时间,但网络互助仍然处于无监管状态,国内保险监管部门没有把网络互助平台纳入监管。这就使得互助平台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合法和不合法的边界线上,为商业保险引流或销售健康服务、药品等盈利模式的合法性无法确定,时常遭到监管机构的警告。
二是分摊费用持续增长,平台账目混乱。互助平台的审核机制需要非常强的鉴别能力,很多时候平台无法分辨受保人是真的病患,还是精心编造的骗保行为。这种混乱机制不仅使平台管理费用激增,还时常发生纠纷,得不偿失。
综合以上两个原因,网络互助行业成了一个前景并不好的行业,平台常常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境地。因此2021年开始大部分平台陆陆续续决定退出网络互助行业。
尽管互助平台正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不少网络互助平台仍在坚守,有数百万人一直参与到这些网络互助当中。目前来看,网络互助面临着监管不明确、分摊金额增长、市场风险偏大等问题,这个行业还能走多远,谁也不敢确定。